營商環境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企業和群眾感受政府效能與形象的直接窗口。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優質的營商環境,最終要靠優質的服務來營造,以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來體現。
提升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中有企業發展的痛點堵點、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沖著問題去,才能增強改善營商環境的指向性、優化服務的針對性、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近年來,我市紮實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經濟承壓前行、社會深刻變革、科技一日千里,使優化營商環境面臨新訴求、新變化、新挑戰,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如:有企業群眾反映辦事窗口排隊時間長、網上平台操作不便、政策兌現不及時等。問題就是努力的方向、工作的著力點。各級各部門要聚焦堵點難點痛點,拿出硬措施、打好組合拳,最大程度減去不必要的環節、打破隱性顯性的壁壘、消除不應存在的模糊地帶,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公平、透明、高效、開放的環境。
提升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需要強化有解思維。影響營商環境的各種問題,有的源於機制不夠科學、有的根在責權不夠明晰、有的是流程不夠優化,破解這些問題最需要的是強化有解思維,少說「不好辦、沒法弄、辦不了」,多想「怎麼辦、必須辦、總有法」。要樹立「敢解」的信心、堅定「必解」的決心,拓寬思路、放開手腳,把那些「難而正確的事情」抓實幹成,用心用情用力辦好企業和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推動政務服務從「難辦」向「能辦」、再向「好辦」轉變。要把改革創新作為「有解、能解」的利器,用改革之鑰打開把把「銹鎖」,用創新利斧劈開道道關隘。
提升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要走深走實群眾路線。面對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讓「辦事不求人、創業有人幫」成為常態,是提升群眾與企業滿意度的應有之義和重要體現。這就要求我們站穩群眾立場、培厚群眾感情,多從企業和群眾角度想問題、辦事情、作改進,既要堅持無事不擾、有求必應、親清相待,又要主動深入群眾和企業,問計問需問難,用心悉心幫扶。我市要求常態化開展「我陪企業走流程」「我陪群眾走流程」工作,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就是與企業和群眾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生動體現,要開展好這項工作,切實讓企業和群眾有感、受益、振奮,並舉一反三,推出更多類似務實貼心的舉措。
提升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需要建立長效機制。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必須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夯實制度基礎,讓群眾辦事更有保障、項目建設更有空間、企業發展更有依託。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一把手」營商環境項目,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向多領域延伸,有力破除了部門壁壘,破解了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了高質量發展。各級各部門要發揚好經驗,強化政策有效供給,放大政策集成效應,持續完善政務服務評價體系,把更多好的經驗做法固化成為務實管用的制度體系。
環境就是生產力,服務就是競爭力。我們要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十足誠意,當好優化營商環境的推動者、踐行者,再接再厲、加壓奮進,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努力贏得企業和群眾的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