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5年慕尼黑安全報告》稱,美國正在放棄全球領導地位,但並不知道哪個國家能夠填補這一空白。
報告指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特朗普重返白宮,他試圖佔領格陵蘭島、加拿大和巴拿馬運河,美國不再被視為穩定之錨,而是一個必須對沖的風險。
也就是說,當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美國已經無法捍衛,反而變成破壞者,也就相當於美國主動放棄了自己的領導地位。
然後問題就出現了,誰能接替美國?
慕安會給出的報告,說不知道誰可以填補空白,這是什麼意思呢?
美國總統特朗普
為什麼不是中國?
按照普遍的認知,美國放棄全球領導地位,自然是中國來接替,為什麼慕安會沒有給出這個答案呢?
原因很簡單,慕安會這個機制,本就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機制,建立在西方主導世界的世界觀之上。
既然是西方主導,那麼美國放棄了領導地位,就得讓其他西方國家頂上去,而不是讓中國來領導。
而現在,沒有哪個西方國家能夠頂上來,維持現在有的、在二戰之後形成的這個西方主導的秩序。
也就是說,慕安會所說的「全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而是基於舊秩序的所謂的「自由世界」,它想要找到的,不是全球的新領袖,而是「自由世界」的新領袖。
而放眼西方,確實沒有誰能夠直接取代美國。
2025年慕安會
時代變了
實際上,現在的時代已經變了,慕安會這種給美國尋找接班人的思維,還是冷戰思維,認為必須要有一個超級強國佔據統治地位。
而國際格局發展的方向,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多極化,即世界不再由某一個超級強國領導,而是由多個大國或力量中心分擔。這些力量中心可能包括國家集團、地區聯盟,甚至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非國家行為體。
國家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和動態。合作與競爭並存,聯盟關係可能更加靈活和多變。
除了傳統的大國之外,新興經濟體和地區力量也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參與者,形成多元的力量格局。
在多極世界中,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更加依賴於多邊協商和國際合作,但也可能因為利益多元化而面臨更多挑戰。
不過不會再是「一超多強」格局中那樣,美國可以為所欲為,超級大國的影響力將不再是絕對的,它們需要與其他力量中心進行協商和妥協,才能推動國際事務,否則自己將寸步難行。
美國國旗和中國國旗
未來會如何發展
當前世界的主旋律是中美競爭,中國的經濟體量和科技實力逐漸接近甚至超越美國,雙方可能形成競爭主導的「g2」格局,但不等於新冷戰。
與此同時,印度在亞太,俄羅斯在歐亞,德國和法國在歐洲,巴西在拉美,這些國家或地區集團在某些領域可能形成局部主導地位。
最終,美國仍會領導西方,中國主導全球南方,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具有影響力,但沒有單一國家能像二戰後美國那樣制定全球遊戲規則。
目前,全球秩序正在由過去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走向更複雜的多極化,未來的世界更像是一個分層的體系,舊秩序會在這個過程中徹底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