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了中國和印度的關係。
他認為中印關係有可能發展成俄烏關係,即印度充當美國的炮灰對抗中國,雖然印度的實力比烏克蘭更強,但明顯弱於中國,所以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必須謹慎,避免無緣無故地激怒中國。
這個觀點符合米爾斯海默的政治立場,他堅持的理論叫作「進攻性現實主義」,核心邏輯是,國際關係的根本動力是大國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中追求權力最大化,以確保自身生存和安全。
什麼意思的?簡而言之,要確保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就必須比別人更加強大,我足夠強大,別人就沒法威脅我的安全了。
米爾斯海默
解釋了俄烏衝突的本質
米爾斯海默的這個理論,解釋了俄烏衝突為什麼會爆發,即俄羅斯的安全受到了挑戰,俄羅斯要進行反擊,以證明俄羅斯不是隨便就能挑釁的,俄羅斯的安全關切並不只是嘴上說說。
而俄烏衝突的走向也符合米爾斯海默的理論,即俄羅斯通過更強大的實力,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空間,也確保了自己的安全利益。
因為在俄烏衝突期間,除了西方制裁俄羅斯之外,其他國家與俄羅斯的關係都沒有受到影響。
包括美國入侵伊拉克、阿富汗的時候,也沒有出現全世界孤立美國的情況。
這就是自身的強大確保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具體表現。
印度國旗和美國國旗
印度不如中國
具體到中印關係,米爾斯海默認為,印度雖擁有龐大的人口,但在財富積累、科技與國防能力上仍不足以匹敵中國。中國在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上的實力遠強於印度。
那麼基於米爾斯海默的理論,中國有足夠的實力確保自身生存和安全,而在面對中國時,印度沒有這個實力,那麼它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是對中國謹言慎行,另一個就是聯合美國。
米爾斯海默認為,中國越強大,美印關係就會越緊密。
但這種緊密實際上具有鬆散的性質,即雙方並非因為廣泛的共同利益,或者說印度本身已經具備大國實力,只是因為有中國這個共同的目標。
印度和中國
印度確實這麼做了
目前來看,印度在中美之間,實際上並沒有選邊站隊,而是選擇了一條相對中立的道路。
印度加入了一些美國打造的小圈子,與美國擴大了合作,也一直試圖維持與美國的友好關係,但相對於日韓、歐盟、加拿大、英國這些國家,印度也沒有完全把自己綁在美國的賊船上,而是選擇投機主義,這是印度對華政策的本質——根據利益靈活調整自己的立場。
比如說,在特朗普上任之前,印度與中國就邊境問題達成了和解。
又比如說,印度外長蘇傑生現在總是把「亞太」掛在嘴邊,亞太將是21世紀的世界中心,而中印一起能夠發揮主導作用。
而且印度內部,現在放寬中國投資的呼聲很高。
這確實如米爾斯海默所說,謹言慎行,沒有無緣無故地激怒中國,更多的是從現實利益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