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一架皮拉圖斯pc-12飛機從四川省北川永昌通用機場飛抵重慶梁平機場,在此舉行首航儀式後,飛抵四川省達州金埡機場。至此,梁平至北川、梁平至達州的通用航空短途運輸往返航線成功首航,標誌著首批連通川渝的通用航空短途運輸航線正式開通。(視覺中國/圖)
2025年1月中下旬,省級兩會密集召開。
作為「十四五」收官之年,2025年省級兩會提出的新一年工作部署,具有特別的觀察意義。
縱觀各省級政府工作報告,江蘇、河北、貴州、雲南等二十餘省份都將擴大有效需求列為2025年的「頭號任務」。這既是對202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任務的落實,也是多個省份近幾年連貫的工作重點。
區域經濟發展是2025年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另一個熱詞。廣東等4個省份不僅以較大篇幅介紹了2024年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就,還將其列為2025年的首要發展任務。這些省份區位特殊,其所在區域往往疊加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多項戰略部署。
福建、寧夏等地則側重尋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新突破,其本質性的發展需求仍是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
「擴大有效需求」
江蘇、山東等經濟大省,以及河北、山西、貴州、雲南等中西部省份,都把「擴大有效需求」視為「頭號任務」。
「千方百計擴大有效需求,全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帶動和支柱作用。」在江蘇省為2025年開出的10條任務清單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擴大有效需求位居榜首。
江蘇省兩會召開稍早前,省內各地市的兩會已經結束。縱觀江蘇各地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宇宙最強地級市」蘇州計劃在2025年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省會南京瞄準建設「演藝之城」以提振消費,地處蘇北的宿遷則計劃在2025年舉辦1000場以上的促消費活動。
不僅在東部,西部省份也在擴大內需方面持續發力。2025 年,雲南省的「頭號任務」是統籌消費和投資,加快釋放內需潛力。與江蘇等東部省份相比,雲南的針對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的工作安排更加註重中低收入群體的參與,「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
事實上,擴大有效需求是很多省份近些年來連貫的工作重點。
從2022年起,擴大內需一直是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頭號任務」。2024年4月,江蘇省省長許昆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對江蘇挑起大梁很重要,「努力讓消費場景多起來、人氣聚起來、市場旺起來。」自2023年起,「擴內需」也成為雲南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中的第二條。
在中央層面,202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之首。
除江蘇、雲南外,還有19個省份也都將擴大內需列為首要任務,山東、河南、湖北、四川等省份明確提出要「全方位擴大內需」。
其他省份雖未將擴大內需列為「頭號任務」,但並不意味著不重視這項工作。
例如,福建省提出的首要工作重點不是擴大內需,但福建省兩會結束不久,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郭寧寧就以「四不兩直」的方式突擊檢查,考察的重點內容就包括提振消費工作。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原所長楊宜勇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擴大內需是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從國際看,2025年全球經濟可能略有放緩,美國或繼續加征關稅,外需可能減弱。從國內看,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重要問題。」
「現在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成為經濟發展的短板。」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也提到,202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遠低於2023年的82.5%。
2024年12月7日,江蘇連雲港推出」補貼加換新「措施激活冬季消費。圖為該市海州區吾悅廣場,消費者在諮詢了解消費品促銷信息。(視覺中國/圖)
四省著眼區域經濟
發展區域經濟成為部分省份2025 年的「頭號任務」。
廣東將「做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作為2025年的首要任務。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 年,大灣區在規則銜接、基建互通、生活圈建設上成果豐碩,新推「灣區標準」54項,1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境通辦」,基本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五年來,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廣東省省長王偉中於2025年1月接受央視採訪時說,「現在已經到了把政策紅利釋放為發展紅利的時候。」
根據陳耀的觀察,這是進一步深入貫徹國家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
根據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是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
除了廣東,天津、海南、重慶也極其重視區域經濟的發展。
在天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25年的頭號任務是聚焦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積極融入首都產業鏈,承接央企業務,全方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海南則錨定封關運作「一號工程」,計劃於2025年全面啟動全島封關運作,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入新階段。
重慶將「聚力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列為2025年的「頭號任務」。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步邁進,交通基建不斷完善,300個川渝共建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5200億元,成渝雙核聯動聯建的50個合作項目也順利完成年度目標,區域協同發展勢頭正勁。
楊宜勇分析,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疊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將區域經濟發展作為頭號任務,能夠更好地承接和落實國家戰略,提升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肖金成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些省份重點關注區域經濟,也是各地根據面臨的現實問題,基於自身發展需求所作出的選擇。
楊宜勇解釋,廣東、重慶等省市之所以將區域經濟發展作為重點,也受到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升級需求和資源整合等因素的驅動。
他舉例說,廣東經濟總量領先全國,但珠三角9市經濟發達,而粵東粵西粵北12市發展相對滯後。另外,廣東產業體系完備,但在全球產業競爭和國內產業轉型壓力下,需要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進一步朝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統一大市場的方向發展。」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沈體雁補充,「各個地方都認識到了協同發展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優勢互補,挖掘發展潛力,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
「新動能」「新突破」
在各地積極推進擴大內需和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也有一些省份立足自身特色,提出了各具特點的「頭號任務」。
福建在2025年的首要任務瞄準「塑造發展新動能」。
2024年,福建在新興產業上的總投資超2200億元,實施了2205項省重點技改項目,為超9000家企業提供數字化方案,關鍵業務數字化企業佔比全國第三。
「福建的民營經濟非常有活力,在紡織服裝、鞋服、傢具等領域都很有優勢。」沈體雁曾前往福州、莆田、泉州等地調研。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相信福建能充分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走出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科技創新與產業賦能新路子。」
西部省份寧夏則在2025年著力尋求「新突破」。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寧夏將「堅持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實現新突破」作為2025年的首要任務。2024年,寧夏獲批全國網路貨運數據共享、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試點和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成功實現國際公路運輸零的突破。
從福建、寧夏兩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難看出,這兩地對於2025年頭號發展任務的選擇邏輯,仍然是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個例證是,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兩會召開期間,2025年1月24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提出要努力把數字經濟打造成為寧夏高質量發展第一增長極。
這是經濟發展客觀需求的體現。沈體雁說,「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些傳統的增長方式到達了瓶頸,各省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肖金成則強調,各地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提出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和路徑,「一定要因地制宜」。
挑戰
肖金成認為,各省都在採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找到自己的發力點。他表示,從國家層面來看,現在的宏觀政策與去年、前年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2025年的明確方向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
儘管各地在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我們很早就認識到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但從根本上擴大需求比較困難。」肖金成指出,居民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銀行不敢貸款,這三大因素制約了整個需求的擴大。
「國家宏觀政策對區域帶來的效應也不同。」肖金成補充說,中西部地區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潛力巨大,但西部地區由於就業機會不足、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居民平均收入在全國範圍處於中下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消費能力的提升。
提振消費不能是政府的一廂情願。根據陳耀的觀察,地方政府在提振消費方面缺乏創新形式,多依賴於傳統的消費券發放。同時,地方政府的財力有限,難以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消費補貼。他發現,「根本問題在於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只有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消費才能真正提振。」
關於評估提振消費政策的成效,陳耀認為,除了關注消費總額增長外,還需重點考察就業率的提升,「就業增加能夠增加收入,有了收入才有消費,就業和消費是一個最直接的聯繫。」
此外,沈體雁指出,還需關注居民的獲得感和消費信心,要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以及當地經濟是不是通過消費產生了經濟活力。
地方創新消費提振方式,需要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突破口。陳耀特別提到貴州榕江縣「村超」和山東淄博燒烤等案例,這些創新模式帶動了農副產品、文旅等領域的消費,「但長期保持熱度還需在形式、業態和場景上不斷創新」。
而區域經濟合作在現實中也面臨挑戰,如受限於區域之間傳統的行政壁壘、部門隔閡和行業界限,即便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跨區域經濟合作區長三角、大灣區等,仍然還存在著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不高、城市協同發展程度不深等老大難問題。
如何實現合作共贏,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迴避的問題。
陳耀認為,適度競爭有助於激發地方活力,但需要防止同質化的惡性競爭,避免盲目追求熱點行業。
沈體雁的關注點在對地方保護主義的限制。他指出,國務院常務會議於2024年5月審議通過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進行了規範,著力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推動區域經濟更健康地發展。
挑戰也往往與機遇並存。
沈體雁提醒,很多省份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不少投資空間,例如城市更新、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陳耀則提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部署,如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等,未來可能會有一些具體的推進措施。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兼城市(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戴春晨對本文亦有貢獻)
南方周末記者 翟星理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杜培
責編 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