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治2月9日電 題:太行山中鑼聲起 一錘定音歲綿長
中新網記者 楊靜
「咣——」太行山深處的一處院落內,郭岩峰手持一面銅鑼,為其定音。元宵節臨近,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元素,響銅樂器供不應求,郭岩峰正在加緊趕製訂單。
郭岩峰為一面銅鑼定音。宋雲 攝
來自「北方響銅樂器之鄉」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西南呈村的郭岩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族樂器製作技藝(長子響銅樂器製作技藝)的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民族樂器製作歷史悠久。古往今來,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時候都要演奏民族樂器。據《長子縣金石志略》記載,早在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今長子縣西南呈村所在區域內,手工銅業作坊製作的響銅樂器就名滿天下。
郭岩峰出身響銅樂器製作世家,自幼耳濡目染,20來歲開始跟著舅舅閆改好在自家的手工作坊里學藝。
郭岩峰介紹,響銅樂器製作是典型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以銅、錫為主要原料,需經過配料鑄胚、高溫鍛打、熱壓成型、熱處理、冷整形、拋光和定音7道工序方能完成。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郭岩峰告訴記者,現代化機器輔助下,銅器產品精密度大幅提高,但定音這一關鍵環節,仍需人工完成。
「定音需要通過錘擊調節音高音低,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技藝,悟性、經驗、耳音、樂感缺一不可,甚至還要有過硬的臂力和手腕功夫。」30餘年間,郭岩峰手中的銅錘敲擊出無數面銅鑼,餘音繞梁間,見證著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創新。
近年來,西南呈村響銅樂器製作技藝開始改變昔日「中規中矩」的思路,響銅樂器種類逐漸增多。
「我們現在可以生產蘇鑼、武鑼、大中小京鑔、鐃等10個大類150餘種響銅樂器,晉劇馬鑼由我們獨家生產。」郭岩峰說,春節期間訂單量比平時增加三分之一,銷售覆蓋中國各省市,並銷往尼泊爾、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當前,藝術形式多元化發展,樂器種類繁多,但每年春節至元宵節,中國各地民眾都會敲鑼打鼓慶祝。
「這是我們文化根脈的一部分,儘管現代樂器種類繁多,但響銅樂器的獨特音色始終無可替代。」郭岩峰告訴記者,如今,西南呈村的響銅樂器不僅是一種傳統技藝,更是各類節慶活動的「主角」,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
太行山中,銅鑼聲聲,千年技藝在匠人的堅守中煥發新生。(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