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0年起,受一系列相關政策影響,輸往美國的中國香港特區生產的貨品也必須把原產地標記由「香港製造」改為「中國製造」。焦建/攝
美國近日一系列相關公告被認為加征10%關稅亦適用於中國香港特區,意味著其首次對中國香港特區採取關稅行動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繼中國向wto(世界貿易組織)就美國對華產品加征10%關稅措施提起訴訟後,2月7日,針對美國對港產品加征10%關稅,中國香港特區亦正式向wto提出申訴。
「美國的做法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並無視香港根據《基本法》第116條及獲世貿組織肯定作為單獨關稅地區的地位。香港特區政府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美方的無理措施正式啟動程序,以捍衛我們的合法權益。」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同日表示。
與之相關的舉措則還包括多項,例如中國香港郵政方面2月5日時宣布,將停止接收寄往美國內載貨品的郵遞服務,直至另行通告。
受益於「一國兩制」制度安排,中國香港特區擁有單獨關稅地區的地位,且與歐美多地擁有較為緊密的經貿往來。此次亦被徵收10%關稅,被認為已首次正式捲入貿易摩擦。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公布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是中國香港特區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為603億美元。在過去十年當中,美國對中國香港特區的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在其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
如此經濟互動及商業利益背景下,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為何仍會涵蓋中國香港特區產品?將會有哪些連帶影響?中國香港特區的前述申訴將起到何種效果,還有哪些應對措施?
「單獨關稅區」亦受影響?
香港郵政前述相關舉措,是為應對2月4日(美國時間)usps(美國郵政)在無解釋下宣布即時暫停接受來自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特區的包裹的政策。
在此之前,部分中國內地及香港當地電商平台願意採用香港郵政的渠道寄送貨品,因其價格比快遞公司優惠三至四成。且後者與前者相比的清關程序亦較為繁瑣,到貨日期優勢不高。
usps的政策相關表述為:不可向美國付運內載貨品的郵件(包裹),即時生效。除非有關郵件已按美國法例的規定,向美國cbp(海關與邊境保衛局)提交完整及正確的「正式報關」(formal entry)。同日,cbp亦暫停了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特區的小型包裹清關和免稅入境安排,並未解釋原因。
usps亦並未透露短暫停收包裹是否與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小額豁免」政策相關。在該政策公布約12小時左右後,其宣布繼續接受寄往美國的包裹。
但截至2月8日中午《財經》記者發稿時,香港郵政方面仍維持停止收寄政策。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對此則表示:香港郵政已與美國郵政機關展開溝通,但仍有需釐清事宜,「包括有關美方加征關稅的要求」。
由於涉及報關制度,相關溝通可能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當地有貿易界人士分析指出,具體可能包括怎樣交收已繳關稅、需否增設服務費等與「有效收稅」相關的問題。「溝通因此可能會耗費一定的時期,且成效高低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大環境影響。」
郵寄包裹是否徵稅,正是前述美國醞釀加征關稅在微觀層面上的具體布局手段之一。具體為何影響到中國香港特區,當地多家權威媒體公開了一些相關細節:
按照美國國土安全部、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出的文件列明,基於特朗普在首個總統任期簽署的第13936號行政命令,對中國加征關稅措施適用於中國香港特區貨品。
中國內地走出去智庫(cggt)的一位特約法律專家曾在研究相關問題時指出:該行政命令於2020年7月簽署,終止了美國對中國香港特區部分特殊待遇。
自2020年起,受一系列相關政策影響,輸往美國的中國香港特區生產的貨品也必須把原產地標記為「中國製造」。2021年,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曾向wto申訴。2022年12月,wto裁定美國針對香港產品的產地來源標記規定違反世貿規則。2023年1月,美國提出上訴,有關上訴拖延至今尚未處理。
但因實際上並未影響原產地的評稅準則,這些香港製造貨品仍可使用「hk」代碼為原產地通報評稅。
近日一系列相關公告則被認為加征10%關稅亦適用於中國香港特區,這則意味著美國首次對中國香港特區採取關稅行動。
作為中國香港特區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24年時美國共輸入總值約2900多億港元來自中國香港特區的貨品,同比增加8.5%。當地已有部分貿易商估算最壞的情況,即由內地經香港轉口至美國的貨品,以及香港製造出口至美國的貨品全部受影響,應把額外關稅計算在成本之內。

隨著中國香港特區的工業生產轉移到內地,其貿易更多的內容是進行轉口貿易。圖為某港資企業在內地設立的出口至歐美的玩具企業。焦建/攝
據《財經》記者統計的相關出口數據顯示:中國香港特區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佔比最多的是機械零件及辦公室儀器等。
另據香港立法會議員嚴剛以2023年數據推算:中國香港特區出口至美國而又以中國內地為來源地的產品,只佔香港整體出口約3%,預計加征10%關稅涉約150億元。
後續將發生什麼?
「在特朗普1.0時代,香港尚可置身事外,但在2.0時代玩法已經不同。在此情況下,香港除了積極作出調整,別無他途。」當地有媒體近日指出。
2月7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向wto提出申訴同日,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隨即與多個主要商會代表會面,討論應對措施。
丘應樺在簡介事件最新發展時表示:美國的做法違反世貿組織規則,並無視香港根據《基本法》及獲wto肯定作為單獨關稅地區的地位,香港特區政府正在多個層面積極作出跟進。
「近年不少港商因地緣政治形勢及國際貿易變局,把供應鏈布局及生產地分散,政府亦積極開拓新興市場,讓香港企業能到其他經濟體發展商貿。」丘應樺稱。
參會的香港廠商會會長盧金榮則指出:目前關稅對港商的影響可控。但對於美國不合理行為,必須據理力爭,支持港府申訴。
據其透露的消息顯示:2024年,出口至美國的香港製造貨品總值約值61億港元,占(整體出口)不足1%。2017年至2024年,中國香港特區的出口貿易增加了18%,其中香港對歐美減少了7%,對東盟市場則增加了38%,對墨西哥亦增加40%。
「隨著內地企業與港商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布局,香港正迎來新契機。其中內地出口至東南亞這一新晉產業承接地的中間產品貿易近年顯著增長,鞏固了香港作為區內中轉樞紐的地位;另亦為香港這個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創造了更多新機遇。」盧金榮認為。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則指出:美國佔中國香港特區的整體出口不多。美國加征關稅,雖然對中國香港特區會構成影響,但「相信不會十分嚴重」。
參與此次會議的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李惟宏則表示:在美國加征關稅方面對中國香港特區來說「有危有機」。該會未來會加強與新興市場聯繫,包括在電動汽車、新能源、新質生產力等領域上的合作。
整體而言,因為中國香港特區近年來工業生產佔比仍不高,其貿易更多的內容是進行轉口貿易。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食四方飯」,多年來一直是中國香港特區的安身立命之本。
一旦遭遇關稅摩擦,當地貿易商將面臨更嚴格的報關要求,出口成本或有較大的幾率將出現上升。根據香港貿發局近日的數據估算:當港出口商可能須多繳4億美元的額外關稅。
2024年,香港出口總額出現4.7%增長。在前述一系列新變化出現的情況下,該局已將香港2025年的出口增長預測由4%下調至3.5%。
前述東盟市場,是中國香港特區近年來積極開拓的重點區域之一。根據貿發局數據,2023年中國香港特區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高達1450億美元,占前者總貿易額的12.8%。
為進一步增強與東盟的經貿關係,中國香港特區正積極申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但相關調整亦被認為並不容易。與以往的歐美客戶訂單相比,東南亞市場的訂單往往呈現「量少單細」特點。因此,採購來源分散及市場步伐調整較慢的港商,被認為將在此輪摩擦中受到較大影響。
在相關申訴渠道方面:根據wto的《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該組織將按所謂「三部曲」步驟進行處理:美方須在10 日內就香港提出進行磋商的要求作出回應;然後,美方須在30日內與香港進行磋商。
如雙方未能在60日內透過磋商解決爭端,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有權採取進一步行動,要求在世貿爭端解決機制下設立專家組審議爭端。
責編 | 張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