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法國巴黎街景。 (視覺中國)
近日,面對新一輪經濟結構性改革推行在即與新年度財政預演算法案持續難產,法國貝魯政府在多黨派矛盾難解與談判膠著下,冒險複製前政府模式,在其任期內首次動用憲法條款強行通過財政預算案。雖然勉強過關,但是多重結構性矛盾、深水區痼疾依舊未解決,這顯示出法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領域裂痕正持續加深,將使其後續改革面臨更多挑戰。
當地時間2月3日,因執政黨聯盟在國民議會不佔優勢,預計難以獲得多數支持,法國總理貝魯首次動用憲法第49條第3款,繞開國民議會投票強行通過了2025年法國財政預算草案及社會保障預算草案的第一部分。貝魯表示,「任何國家都無法在沒有預算的情況下運作,法國更是如此」。該草案旨在通過擴大對高收入家庭及大型企業徵稅、削減多部門開支等方式,將2025年法國公共赤字減少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4%,並事先經過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混合委員會談判達成妥協共識。
貝魯此舉隨即引發多黨議員的強烈反對,極左翼政黨「不屈法國」隨即在國民議會提出對貝魯政府的不信任案,並指責該預算草案「比前政府的計劃更加緊縮,將對法國造成更大損害」。2月5日,相關不信任動議因未得到左翼社會黨和極右翼黨派「國民聯盟」的支持而未獲通過,意味著「貝魯版」財政預算草案勉強過關。貝魯隨即再次啟用憲法第49條第3款,直接通過了社會保障預算草案的部分內容,旨在逐步恢復社會保障基金賬戶平衡。對此,極左翼黨派「不屈法國」表示將繼續對政府發起不信任動議。
針對財政預算草案的「闖關成功」,法國輿論認為不可過於樂觀,因為此次以「彈劾防禦戰」的方式勉強通過草案,更多顯示的是民眾、企業及地方政府對法國政局持續動蕩嚴重衝擊經濟穩定的焦慮情緒,與法國政治格局進一步碎片化、割裂化的膠著困局,是「一種極端環境下的無奈妥協」,各方始終沒有凝聚真正的共識,相關草案只是各方不可調和矛盾下的「臨時停火」,後續如頻繁打開第49條第3款這一「潘多拉的盒子」,勢必將面臨反對派更加兇猛的彈劾攻勢,持續牽制政府資源、增加協調與斡旋成本,進而拖延亟待改革與推進的重要議題。
有法國經濟學家認為,法國政壇當前存在的「逢動議必拉鋸、逢表決必分化、逢強推必彈劾」的「怪相」,反映出法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領域出現的深刻裂痕。
在政治上,法國國民議會目前由多個黨派組成,沒有任何一個黨派佔據絕對多數,且執政聯盟在議會中處於相對弱勢,使得像財政預算草案、社會保障預算草案等關乎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議題均面臨議會層面的艱難平衡,這種割裂局面使政府不得不依賴憲法相關條款進行強行通過,進而誘發反對派彈劾、多黨派攻訐等反噬效應。頻繁動用第49條第3款不僅將引發廣泛爭議,並將被質疑是對民主與議會權力的削弱,進而對政治機制運行造成深遠負面影響。
在經濟層面,當前,法國正面臨嚴峻的經濟下行與財政失衡壓力。法國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法國經濟增速為1.1%,國內需求有所放緩,投資也出現下降,而2025年法國經濟增速將為0.9%,甚至有機構預測將僅為0.6%。同時,法國公共債務持續處於高位,遠高於歐盟上限,面臨減赤字與促增長的艱難平衡。另據法國勞工部最新統計,2024年四季度,法國a類失業人數即完全失業者環比增長3.9%,特別是25歲以下的a類失業者環比增幅達8.5%,且2025年中期法國失業率將攀升至7.6%,政治的不確定性正持續傳導至經濟與就業領域。
在社會層面,政府削減福利、增加稅收等措施正不斷引發中低收入群體的不滿,左翼黨派要求提高最低工資和福利,而極右翼則主張控制移民並減少對歐盟的財政貢獻,但兩者均與政府重整財政的目標產生衝突,並引發各自支持民眾的民意割裂,加劇民眾不滿情緒與對政府的疏離感,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助長了民粹主義傾向。
有法國經濟學家感嘆,無論如何,法國議會領域的「潘多拉魔盒」都已打開。一時的強行通行,遠不如建立在廣泛民意支持與黨派最大共識基礎上的法案來得紮實與穩固。這需要切實從民眾的真正訴求出發,腳踏實地立足破解結構性難題,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引導各政治黨派擱置爭議,從更加立足長遠、更加貼近民生、更加凝聚共識的角度共謀未來的發展路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鴻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