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美國郵政局(usps)當地時間2月5日上午在官網上宣布,將恢復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所有國際入境郵件和包裹。
就在前一天晚間,美國郵政局宣布,從2月4日起暫時停止接收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寄出的包裹,但平信和平件不受影響。
美國是跨境電商的主要市場之一,因此上述消息流出後就引起熱議,多家中國電商企業在二級市場的股價承壓。2月5日,京東(jd.nasdaq)股價跌幅達到3.28%,阿里巴巴(baba.nyse)跌幅也達到3%。
但不到一天內,美國郵政局就改口。對於「朝令夕改」的原因,美國郵政局也並未對外界做出回應。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還簽署了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同時,美國還取消了對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小額貨物的「最低限度」關稅豁免。大量中國跨境商家將在美國面臨關務及稅費成本的上漲。
2月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對此回應稱,跨境電商直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到貨快、節省費用,具有獨特的優勢,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美方近期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並調整小額免稅政策,這無疑將提高美國本土消費者的消費成本,降低購物體驗。
據第一財經報道,美國郵政局高級公共關係代表約翰遜(marti johnson)表示:「美國郵政局和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正在密切合作,對中國新關稅實施有效徵收機制,以確保對包裹遞送的干擾降至最低。」
直郵是跨境電商物流的重要選擇之一。數據顯示,在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物流方式選擇中,從貨量角度看,直郵渠道出貨佔60%左右,在直郵渠道選擇中,65%的貨量通過郵政渠道完成。
以前,800美元以下的小包有豁免關稅的政策,出貨流程很流暢,清關簡單且免稅。取消豁免後,這些小包需要繳納關稅,清關流程變得更加嚴謹和複雜,從中國郵寄的包裹必須經過正式海關入境,大大增加了包裹處理的複雜性和成本。
在賣家們看來,這些政策與美國郵政暫停接收包裹都反映了美國近期貿易政策的收緊趨勢,對中美跨境物流和貿易合規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中信證券研究指出,新的關稅環境對於跨境電商主要有三個維度影響:直接的關稅成本、海關操作費用、履約時效擾動,上述因素對於海外倉備貨模式擾動不大,但對跨境小包模式確有波及。以temu 40美元客單價包裹為例,若不考慮成本在產業鏈傳導,關稅變動對終端定價帶來的定價壓力為26%,temu與亞馬遜同款商品價格差或將從40%縮窄到27%。
「航空貨運協會強烈支持自由和不受限制的貿易,並對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入境包裹突然暫停感到擔憂,這缺乏透明度,可能會擾亂合法商業。」美國航空貨運協會執行董事弗里德(brandon fried)表示,「政府對低價值貨物的廣泛限制,可能會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更高的成本。」
弗里德表示,業界敦促政府政策制定者,不要給合法的全球貿易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無論一國的貿易政策如何調整,跨境電商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並沒有消失,仍然具有很強競爭力,國際貿易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同時,我們也希望美方能夠順應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優化監管,為跨境電商發展營造公平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也為本土消費者提供更便利、更優質優價的消費環境。」何詠前表示。
(時代財經記者李傲華 綜合整理自第一財經、財聯社、21世紀經濟報道、中信證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