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來臨之前,最安靜。」如今,這份安靜已經被打破。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不過僅僅四天的時間,他簽署了超過40項行政令,幾乎將整個美國政治簽了個底朝天。有人說,他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有人說,他是「不穩定的破壞者」。無論你站在哪一邊,這一系列動作都讓人不禁思考:美國,究竟會被帶向何方?
四天四十令:特朗普的「火箭啟動式」執政
*想像一下,一個國家的總統,剛宣誓就職,就如同按下了「快進鍵」。特朗普用一場行政令「狂飆」告訴所有人:他回來了,而且這次,他要玩得更大。
解密遇刺案文件
特朗普上任第四天,幹勁十足,又簽了好幾道行政令。
而這其中一個特別吸引大家的眼球:他要求公開關於約翰・肯尼迪、羅伯特・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遇刺案的機密文件。
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1963年在達拉斯被奧斯瓦爾德槍殺,這被認為是20世紀對美國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其實,早在上一任期,特朗普就解密了2800份相關檔案,但還有不少藏著掖著的東西。這次,他下令政府15天內拿出徹底公開肯尼迪遇刺案文件的計劃,另外兩個案件的期限是45天。這事兒對美國人來說,簡直就是揭開塵封的歷史,很多人都盼著真相大白。
移民:鐵腕的邊境政策
還有就是,重現「南部邊境緊急狀態」的畫面,特朗普不僅加固隔離牆,還廢除了「出生公民權」。這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非法移民和合法臨時居留者的孩子,不再是自動的美國公民。這對許多移民家庭來說,是個晴天霹靂。支持者拍手叫好,稱這是「保護美國」的必要之舉;反對者怒不可遏,認為這違背了憲法精神。短短几天內,這一政策就被聯邦法官裁定「明顯違憲」。但特朗普不會輕易退縮,他表示將上訴到底。
這場「法律戰」,很可能會升級為一場關於美國憲法的全民爭論。
能源與氣候:一腳踢開「綠色新政」
特朗普再次讓《巴黎協定》成了「過去式」,還宣告美國進入能源緊急狀態。他的邏輯很直接:聯邦土地上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必須提速。他甚至暫停資助拜登政府推動的電動車充電站項目。這一系列操作,像是直接對拜登的「綠色新政」下了戰書。環保人士痛斥他「將地球推向深淵」,但特朗普支持者卻認為,這才是「振興美國經濟」的正確方式。
國際組織與外交:美國優先,世界靠邊
特朗普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也就罷了,他還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這兩個國際組織,他的態度一如既往:「美國不再為別人的錯誤買單。」這讓不少盟友感到憤怒和孤立,但特朗普的選民卻覺得揚眉吐氣。
科技與經濟:人工智慧與加密貨幣的新篇章
特朗普的行政令不僅覆蓋了傳統領域,還瞄準了未來。他要求撤銷拜登時代的人工智慧政策,加速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與此同時,他還力推加密貨幣的發展,同時禁止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建立。看似複雜,但背後的邏輯很清晰:特朗普要確保美國在科技層面繼續「稱霸世界」。
TikTok與社交媒體:再度施壓
TikTok再次成為特朗普的「眼中釘」。他給了75天時間,要麼出售,要麼禁用。這場風波早在上一次任期時就已經開始,如今又捲土重來。對於年輕一代來說,TikTok幾乎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特朗普的命令無疑會掀起一場文化對抗。
「國會山騷亂」:赦免與爭議
赦免了1500名「國會山騷亂」參與者,還為14人減刑,特朗普的這一決定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分裂。一些人認為,他是在為暴力行為開脫;另一些人則支持他,認為這些人是「被迫反抗」的愛國者。這種分裂,正是當今美國社會的縮影。
風暴中的美國:我們該怎麼走?
特朗普的回歸,不只是一個人的勝利,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震蕩。他的政策,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喚醒了許多美國人對傳統價值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社會撕裂。
有人說:「政治的本質是平衡,而非極端。」但特朗普的執政風格,卻是徹頭徹尾的極端主義。他不在乎妥協,也不在乎爭議,他只要結果。而這種結果導向的執政風格,或許能讓一部分人看到希望,卻讓更多人感到不安。
美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走向分裂,還是找到共識?這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選擇。
你的看法呢?特朗普的這場「狂飆」,是美國的契機,還是危機?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