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不到24小時,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方舉行了一場視頻會晤,強調中俄始終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平等相待,雙方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從不受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
可中俄關係真的不會受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嗎?從俄方最新的行動來看,普京的承諾中方須妥善思量。因為據聯合早報報道,就在普京對中方做出承諾的第二天,俄副外長里亞布科夫接受採訪時,宣稱莫斯科看到了與美國新政府達成協議的「小機會」。
美俄達成協議是否會影響中國利益?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並不能將俄羅斯當成自己的「大後方」,一個直觀原因便是中俄身為大國都有各自的根本利益。中方真正的「大後方」,應該是那些態度堅決、扛得住壓力,與中國能夠互利互惠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其實也不算少,已經主動亮明態度的哈薩克就算一個。
據觀察者網1月23日報道,駐哈薩克大使韓春霖已經正式向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遞交國書。當著新任大使的面,托卡耶夫對華做出堅定承諾,表示兩國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發展對華關係是哈外交優先方向,願為進一步深化雙方各領域合作注入新動力。而在會見過程中,托卡耶夫還與韓春霖大使就加強兩國經貿、投資、人文等各領域務實合作交換意見。
實事求是地講,托卡耶夫的話著實令人安心。首先,「發展對華關係是外交優先方向」這樣的論述,目前來看比較少見,綜合海外網、環球網等媒體的報道,除哈薩克外秉持這一觀點的,似乎也就只有越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白俄羅斯這幾個國家,這番話分量是很重的。
其次,中方對以哈薩克為首的幾個中亞國家,有著比較現實的需求。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中亞國家是中國與歐洲陸上往來的必經之路,只有中亞國家穩定了、對華態度友好了,中歐之間的陸上貿易才能保持通暢。
而且美方近年來不斷炮製所謂「中國威脅論」,美軍已經將解放軍當成自己的頭號假想敵。考慮到中國經濟、人口的地理分布,以及美國軍事霸權的最大倚仗——美國海軍的部署,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風險無疑是最高的。從這一點出發,中方也須保證西部方向的穩定,並將這種穩定儘可能地延伸出去,以避免「腹背受敵」。
所以將哈薩克視為中國的「大後方」,其實並非無的放矢。更何況隨著俄烏衝突的爆發,俄羅斯對中亞國家的控制力度不可避免地減少,中方於是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中吉烏鐵路」的順利修建就是這一此消彼長的趨勢的體現。
但這一「大後方」是否能高枕無憂,目前來看還不好說。俄羅斯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已經釋放了善意,若俄烏衝突果真能在特朗普任期內結束,那麼擺脫這一泥潭的俄羅斯,搞不好會重新將目光投向中亞國家。除此之外,美方對中亞的覬覦堪稱由來已久,慘淡撤出阿富汗不代表其野心不會死灰復燃,這也是中方需要關注的點。
總而言之,風險與收益往往都是共存的。據哈薩克中國貿易促進協會的分析,哈薩克的主要貿易夥伴已經從俄羅斯變成了中國,中哈貿易約佔哈薩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五分之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擺在這裡,中方更應牢牢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