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是中醫藥強省,中藥國際化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在「出海」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在今年的廣東省兩會上,一份「推進中藥(成藥)出口,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的集體提案引發關注。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主任丁邦晗教授是該提案的執筆人。
為助力中藥走出國門,丁邦晗建議把中醫藥產業作為廣東未來外貿出口新動能,設立中醫藥貿易促進部門,破除中藥出口相關障礙;加大投入支持中醫藥臨床科研,產出一批能說清楚中藥治療目標疾病療效的研究成果;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和國際學術交流,提升中醫藥海外影響力。

1月14日上午,政協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大會上,廣東省中醫院丁邦晗獲評廣東省政協履職優秀委員。
中藥材及飲片出口不升反降
近年來國家對於中醫藥的發展非常重視,密集出台了眾多積極發展中醫藥的政策。然而從外貿數據來看,我國中藥材及飲片出口不升反降,2023年中國中藥材及飲片出口額13.2億美元,同比下降5.9%。2024年前三季度,中藥類商品出口貿易金額38.88億美元,同比下降6%。中藥國際化之路道阻且長。
「廣東是中醫藥強省,坐落著廣葯集團白雲山製藥這樣的全球500強企業,但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的出口不僅量少,在全國的佔比份額也與廣東經濟大省強省的地位不相稱。」把廣東中藥(成藥)推向世界,是來自民盟的省政協委員丁邦晗的美好期盼。
丁邦晗在專題調研中發現,目前中醫藥出口的重要性和難點還未得到重視,註冊等法規及市場信息壁壘阻礙貿易發展。
一方面,中醫藥出口總額低,對外貿的貢獻小,還未引起政府的重視,行業協會和企業也用力不足,相關外貿增長乏力。
另一方面,出口增長的難度大,海外不同市場有不同的註冊審批要求,如《歐盟傳統植物藥品註冊程序指令》要求中藥必須按照當地新葯註冊程序進行審批,時間長費用高風險大。
「大部分中成藥的治療靶點不確定,向海外推廣應用難。」丁邦晗說,中成藥多以中醫辨證作為用藥依據,在非中醫學語境下是無法理解與很好應用的。當前只有少數中成藥通過科學研究可以明確其現代醫學體系中的疾病與療效,絕大部分中成藥缺乏可信的相關研究,阻礙了海外臨床應用。

右為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中醫院急診大科主任丁邦晗。
把中醫藥產業作為
未來外貿出口新動能
1月14日下午,在廣東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民革、民盟,科技界,僑聯、對外友好界委員界別聯組討論會上,丁邦晗建議,把中醫藥產業作為未來外貿出口新動能,設立中醫藥貿易促進部門,破除中藥出口相關障礙。
具體而言,在政府層面,設立中醫藥貿易相關部門(司、處),制訂中醫藥出口規劃。搭建中醫藥服務出口平台,為相關企業提供政策諮詢、信息服務、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全方位服務,推動中藥材種植的GAP標準、藥品生產的GMP標準等,建立完善的質量追溯體系。完善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鼓勵企業申請國際專利和商標。與海關聯動,細化hs3004打頭的8位中藥編碼,建立專門的中藥出口審批綠色通道,為中藥產品出口提供「便利」,簡化出口許可證、藥品註冊等審批程序。
在企業層面,指導國有中藥企業成立海外事業部,協助推進相關企業能按現代醫學的臨床試驗標準和化學藥物的註冊要求來審批藥品,促進中成藥在海外註冊。國有中藥相關企業責任目標安排海外業務增長指標。
此外,丁邦晗建議,由科技廳牽頭,中醫藥局、葯監局等主管部門聯合遴選出一批臨床使用量較大、療效確切的廣東省名優中成藥大品種,加大投入支持中醫藥臨床科研,產出一批能說清楚中藥治療目標疾病療效的研究成果。
為了提升中醫藥海外影響力,他建議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和國際學術交流。推動中藥相關企業、研究機構參加國際醫藥展會、中醫藥學術交流活動等,培養中藥、植物葯的中國品牌,推動中醫藥國際化。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中醫藥治療理念、臨床試驗結果及法律法規的協調和互認,積極推動中藥產品納入產品輸入國的醫保報銷目錄,提高中藥產品的可及性和市場競爭力。
采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