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點在於強基層、建高峰。在數字科技的賦能之下,高水平重病醫療與社區健康照護將更好地協同,共同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健康根基。」1月12日,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主辦的第十六屆健康中國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表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積極履行三級公立醫院的社會責任,面向社區構建數智賦能的基層醫健「清華長庚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坐落在北京天通苑社區,這個號稱「亞洲第一大社區」的區域有接近100萬人口。這樣一個超大社區內,醫療衛生治理和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2022年6月13日,在北京市昌平區政府的支持之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天通苑天北街道社區衛生中心共建了健康醫療聯合體,整合社區衛生中心、社區衛生站和家庭醫生服務,形成串聯式的服務體系,把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資源充分嫁接到社區。
董家鴻院士介紹,中心的服務範圍內,包含了天通苑北部的3個行政村、16個社區。根據天北街道的統計,區域內共有高血壓患者5124人、糖尿病患者1987人,老年人約9000人。
為此,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天北街道建立了重點人群智慧化分層管理模式。在對社區內1471名重點老人精準畫像的基礎上,中心醫療服務實現了智慧化預約、數字化診療、智能化檢測的轉型:重點人群可線上預約入戶診療,中心指揮平台統一調度分配,精準對接居民所屬家醫團隊;移動診療設備與中心雲平台互聯,心電圖、超聲等可實時傳輸,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專家可遠程會診;通過配備可穿戴設備,重點人群可實現24小時遠程健康監測,居委會、家屬、醫療可多方聯動、主動預防、及時干預。
除此之外,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還研發出了心血管、糖尿病、腦卒中等專病的智慧照護體系和數字療法,為社區的健康管理賦能,實現疾病早期預防、風險預警與主動干預,極大提升了慢病管理的效率和精準度。
醫院還在天北社區建立了一個「數字駕駛艙」,實現慢病人群分布、隨訪達標、轉診流向等全景數據「一屏彙集」;14項基本公衛服務「一網管理」;居民個人健康檔案「一鍵追溯」;轄區內醫療資源分布、利用效率「一圖掌控」;街道、居委、物業、醫療多方協同「一體聯動」。
在數字智能的輔助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天北街道社區衛生中心實現了管理的垂直化、資源的共享化、服務的同質化和信息的一體化。現在整個天北街道社區的健康檔案建檔率已經超過了80%,家庭醫生的簽約率超過了50%,老年人健康的管理率超過70%,對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規範管理超過了80%。
「改革創新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建以全民健康為目標的大健康體系,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健康根基,這是時代賦予醫療衛生服務系統的重要使命和責任。」董家鴻院士表示,以數智科技賦能醫療服務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醫院運營,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將在建院十年的經驗基礎上,向著這一使命目標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