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濟南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濟南市市長於海田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入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完善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的政策體系,制定出台民營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提振企業信心,讓民營企業家敢幹敢闖敢投。報告還提到:更好實現企業與政府雙向奔赴、企業與城市相互成就。
這當然不是濟南第一次將對民營經濟的重視放進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比如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樣提到:民營經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是推動省會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們將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積極營造重視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的濃厚氛圍,讓廣大企業家和從業者在濟南放心投資、安心創業、舒心生活,全力以赴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如果將工作報告中的此番表態投射到當前針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的大輿論場中就更能體會濟南的此中深意。
2024年12月25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若再往前追溯,7月21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文發布。其中明確提出,將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近段時間以來,從中央到各地針對民營經濟的利好政策頻出,而關於如何守護民營企業的信心和預期的話題已成為從官方到民間的共識。
基於此,讀懂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互相成就」,就要先讀懂民營企業與城市發展的協調統一關係。
需要強調的是,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利好絕非「扶弱濟困」那麼簡單。正如有學者論述的那樣,民營經濟,早已不只是「有益的補充」,在諸多富於競爭性的行業,民營企業已然代表了我國最先進的生產力。眾所周知,民營經濟在我國素有「五六七八九」的佳話,即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可以說民營企業的興衰已經嵌入一地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基石之中,對民營企業的關懷不是可選項而是必答題,是當前各地拼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的「先手棋」。
如果將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放諸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全局來看,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本就是宏觀經濟中環環相扣的一個關鍵環節,它事關上下游的產業鏈、事關投資預期,也涉及無數企業員工個體冷暖的就業質量、消費活力,再由點及面地關涉到國民經濟這個宏觀匯流。
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加快推動校企協同創新,支持民營企業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共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加大拖欠賬款常態化預防和清理力度。
如果說推動企業與社會中堅力量協同創新是關乎未來的美好願景,那麼針對拖欠賬款的預防和清理則是直接為市場主體帶去實打實的信心,是暢通經濟社會良性循環的必然之舉,也能在遵守契約關係這個大框架中進一步提升地方公信力。畢竟,企業家創造財富,城市收穫成果,這本就是相輔相成、須臾不可離的,而雙向奔赴、互相成就下的尊重、平等、法治才是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最好的共生關係。
濟南再次以相當大的篇幅和堅決的態度將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便是對這一根本邏輯的詮釋與重申。
近年來,濟南相繼出台《濟南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濟南市「十四五」時期優化營商環境規劃》《濟南市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等多項惠企政策和法規,啟動民營企業攀登行動計劃;連續2年舉辦高規格民營企業座談會,打造「海右親清會客廳」,累計組織80餘個部門和企業進行座談,推動企業100餘個訴求高效辦理。梳理形成全市民間投資項目「三張清單」共3326個項目,其中在庫納統項目2403個、預計入庫項目518個、謀劃儲備項目405個,及時掌握全市民間投資項目情況。圍繞深化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等重點任務,發布2024民營企業投資機會清單,優選127個成熟地塊和23個樓宇……
有付出就有收穫。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濟南民營經營主體達152.6萬戶,佔全市經營主體的98.6%。此外,濟南市連續4年在全省營商環境考核中獲評「一等」,獲得「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等多項榮譽。
我們相信,雙向奔赴、相互成就下的濟南與民營經濟的故事,還將在未來的春天裡繼續拔節生長——乘風破浪、未來可期。
評論員:李明 編輯:王樂濤 校對: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