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近期對阿富汗塔利班的口吻日趨嚴厲,國家安全委員會一名成員乾脆說,塔利班對地區所有國家都「構成威脅」。
他結合自己過去擔任伊朗駐阿富汗大使的經驗指出,臨時政府與周邊國家打交道的方式,在阿富汗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
【伊朗國安會成員指責塔利班對周邊國家「構成威脅」】
在此基礎上他還特彆強調,從嚴格意義上講,塔利班並沒有在阿富汗建立完整的政治體系,沒有議會,也沒有政府,這就導致他們對過去達成的政府間協議和條款缺乏基本的責任心。
而且如果從地區視角去看待阿富汗問題的話,那麼臨時政府的表現,給周邊國家帶來的都是十分負面的反饋。
把話說到這份上,基本上和指責臨時政府「背信棄義」沒什麼區別了。
至於伊朗與臨時政府在外交上的最大挑戰,可能還是圍繞赫爾曼德河的水權問題。伊朗這邊經常有人抱怨說,塔利班臨時政府完全不遵守兩國過去簽署的合同與歷史條約,在很多問題上都是我行我素,無視伊朗這邊的關切。
順便補充一句,乾旱問題長期困擾伊朗,東部地帶極其依賴共享赫爾曼德河的水資源,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阿富汗位於赫爾曼德河的上游,在水權分配問題上佔據主動權。雖然半個世紀以前,兩國曾經達成協議,但伊朗每年都抱怨執行力度不到位。
【伊朗沒少抱怨塔利班臨時政府】
這幾年,塔利班每每要在上游開展大壩等基建工程,都會引發伊朗的強烈反應,雙方已經交涉了好幾年,但始終沒能談出一個所以然。
伊朗這邊的訴求是,重新審視兩國在1973年簽署的協議,但屢次遭到臨時政府拒絕,理由是該協議內容全面,不需要重新討論,還反過來呼籲伊朗遵守協議。
而伊朗方面堅持認為,這份協議執行得並不完全,具體細節仍然有待商榷。
如果說半年以前,伊朗還算小心翼翼,避免跨越「紅線」,刺激到臨時政府,但現在自己的重要利益面臨風險,也就顧不上那麼多了。
【伊朗不想在赫爾曼德河的水資源分配問題上看塔利班臉色】
伊朗外交部已經向臨時政府發出警告,稱將採取一切手段,捍衛自己應有的水權,塔利班需要根據國際法、睦鄰友好原則予以認真解決,把話說到這份上,再結合國家安全委員會高層的最新表態,已經有幾分最後通牒的味道。
不過伊朗現在正因為中東局勢焦頭爛額,尚且難以自顧,在這時候若與塔利班交惡,很可能是得不償失。
所以伊朗高層接連表態,除了有向塔利班施壓的意圖,本來也是希望地區國家能在阿富汗問題上能多多響應。
伊朗其實很清楚,光靠自己唱獨角戲,不會讓塔利班有所收斂,一定要讓中國、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都參與進來才行。但如果不到萬不得已,伊朗恐怕也不願走到這一步,因為這意味著在外交層面徹底與塔利班攤牌,雙方從此再無任何迴旋餘地。
【伊朗與臨時政府多次交涉,都並未談出具體成果】
只是綜合各方跡象來看,在這個問題上,伊朗與巴基斯坦不缺共同語言。最近這段時間,塔利班臨時政府與巴基斯坦同樣鬧得很不愉快,火藥味一天比一天濃重,邊境爭端還沒解決,巴塔帶來的安全風險又給阿富汗問題添加了大量不確定性。
更讓巴基斯坦方面無法容忍的,是臨時政府在安全問題上的推卸責任。而在處理與伊朗的水資源爭端時,塔利班的態度也是如出一轍。
說到這裡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阿富汗周邊國家當中,就數伊朗和巴基斯坦,對塔利班的指責最為嚴厲。
應該說,塔利班與這兩個國家的摩擦,已經不局限於雙方政府,其他國家都很關注,這幾方的矛盾該如何收場,究竟是衝突升級,還是坐回談判桌。如果是前者,就意味著新一輪地區動蕩;如果是後者,那麼事態發展還有轉機。
塔利班如何回應巴基斯坦與伊朗的指控,也將反映出阿富汗臨時政府在外交上的大風向,當年對周邊國家的承諾,是不是「口是心非」,又是否正視過去存在的歷史問題。
【要是周邊國家的態度都嚴厲起來,塔利班會面臨空前外交壓力】
在這種關鍵時刻,伊朗高層突然指控臨時政府對周邊國家「背信棄義」,或許會顯著影響下一輪阿富汗問題多邊會議的風向。
要是中俄等國,在阿富汗問題上都認可伊朗的說法,也就阿富汗臨時政府「對地區國家構成威脅」,那麼塔利班接下來面臨的外交壓力可想而知,不要說獲得國際社會承認了,能不能繼續與周邊開展政經往來都成問題。
過去這一年,別看塔利班在外交上打了好幾個所謂的「翻身仗」,但阿富汗問題的核心癥結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重建阿富汗政治、經濟、安全仍然任重道遠,塔利班需要向周邊國家證明,自己有能力勝任這一任務,而不是讓阿富汗的內外形勢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