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2024年會暨第三屆「白頤論壇」健全城市規劃體系研討會於12月20日下午在清華大學舉行。
本文字數:4368字
閱讀時間:13分鐘

2024年12月20日下午,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2024年會暨第三屆「白頤論壇」健全城市規劃體系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多功能廳舉行。來自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同衡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及機構的領導、專家及業界人士,以及清華大學校內相關院系、機構的師生匯聚一堂,圍繞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展開研討,為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建言獻策。

線下參會人員合影
開幕式由學會理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武廷海主持,建築學院黨委書記張悅,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分會主任委員、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致歡迎辭。

張悅致辭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
張悅書記表示,今年是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在吳良鏞先生的帶領下,建築與城市研究所研究團隊產生了京津冀研究、首都規劃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成果。白頤論壇彙集了白頤路兩側的清華、北大、人大的規劃專業力量,健全城市規劃體系是二十屆三中全會後非常重要的議題,希望此次研討會能促進多學科領域專家的思想交流,為城市規劃體系建設與健全貢獻智慧。

張兵致辭
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分會主任委員、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
張兵總規劃師在線上視頻致辭,祝賀第三屆白頤論壇順利召開,對清華、北大、人大三校專業力量聯合開展城市發展研究表示高度認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這些重要論斷表明了中央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希望在國家現代規劃體系改革的背景下,白頤論壇能夠團結更多的力量,開展學科建設與發展相關重要課題的研究。
學術報告環節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毛其智主持。

石楠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石楠以「健全城市規劃體系須建立四大觀念」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新時代的「城市規劃體系」,是城市層面各類規劃構成的有機整體,是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人居環境(建設)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為支撐,各類規劃共同組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體系,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規劃體系。當前我國城市規劃體系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從政治學視角出發,建立大規劃觀、大市場觀、大服務觀和大科學觀。城市規劃不僅解決具體技術問題,更是黨做好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應跳出部門規劃的局限,強調規劃的引領作用和治理功能。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政府直接干預,賦予城市政府更大的自主權。規劃師應以公共利益為底線,服務多元對象,終身學習,提升專業素養。要構建多學科協同的學科體系,做強一級學科,做實二級學科,減少行政依賴,提高學科的自覺性。

高國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二級研究員
高國力以「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的內涵特徵及建設思路」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對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高度關注,從平戰結合、平災結合和平疫結合三個維度對相關基礎設施進行分類梳理,提出應將平時使用與應急使用有機結合,兼顧經濟發展與安全保障。平急兩用設施應納入城市整體規劃體系,編製實施方案,建立協調機制;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明確空間布局和發展重點;加快相關法規標準建設,地方立法先行先試;加大資金投入,爭取專項債券和兩種資金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推進試點建設,打造高標準樣板項目,確保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盧慶強
清華同衡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盧慶強以「城市規劃體系與空間治理」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健全城市規劃體系需深化對城市與規劃的理解,強調二者互動關係。城市不僅是城鄉地域綜合體,更是治國安邦的重要工具。規劃體系應從靜態建構走向動態改革,從專業部門規划走向系統治理的制度體系。當前規劃體系存在碎片化、城鄉融合不足等問題,需從國家、地方、社區層面進行完善。國家層面強化中心城市體系協同,市縣層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社區層面提升需求響應與人民參與度。最終,應將規劃融入治理體系,促進規劃體系的動態優化與系統協同,推動城市與空間治理的現代化進程。

鄭德高作學術報告
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鄭德高以「可持續城市更新的兩種模式比較研究:Regeneration & Redevelopment」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未來城市更新應重點考慮兩種模式:一是再開發(Redevelopment),核心在於提升經濟競爭力,通過提高容積率等手段促進新增建設規模,強調市場主導,政府提供激勵措施,適用於有較大開發潛力的區域;二是微更新(Regeneration),聚焦社會可持續,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改善,鼓勵產權人自主更新,政府提供獎勵性或激勵性政策支持,市場適度參與,適用於大量無法或無需大規模開發的區域。單一模式難以實現可持續更新,需結合城市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兩種模式,同時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以促進城市規劃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鄶艷麗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鄶艷麗以「跨區域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背景、困境與路徑」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跨區域治理是全球趨勢,在國土空間規劃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行政區劃與跨區域間法理關係變革,導致空間單元完整性超越行政界限,出現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以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為例,其治理過程中存在多層級政府、多部門協調難題,規劃實施面臨生態空間、農業空間保護、建設管理等方面問題。跨區域規劃實施需明確管理主體,建立分類管理機制,強化利益博弈與協調,以實現發展規劃與空間規劃有效銜接及向下傳導。

陳宇琳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城市規劃系主任助理
陳宇琳以「城鄉融合視角下的城中村治理對策思考」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城中村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如內在異質性、變化動態性、治理複雜性等。目前,城中村治理主要分為綜合整治和更新改造兩大類模式,然而,這些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觀念、制度、標準、資金等諸多矛盾。應從全域治理的角度出發,加強城鄉土地制度的融合,探索包容性的治理策略,創新規劃標準,以實現城中村的可持續更新和發展。同時,需明確城中村治理的責任主體,建立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充分調動村民、政府、市場等各方的積極性,共同推動城中村的治理與振興。

曹廣忠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副院長
曹廣忠以「近二十年來中國城市職能特徵及演變」 為題發表演講。他指出,中國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仍處於快速變化階段,對城市規模、區域經濟乃至國家戰略有重要影響。基於五普至七普數據,對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職能類型進行了識別和劃分,並對近二十年來中國城市職能特徵及演變進行了探討。中國城市職能分為八類,其中建築業和無主導職能城市常見。經濟結構轉型下,城市職能轉變滯後,中小城市面臨較大挑戰。高級服務業城市在前十年穩定分布於資源集聚強的中心城市,製造業城市持續集聚東部沿海,建築業城市東向西梯次轉移,資源能源業城市北多南少。城市職能變遷受全球化、城鎮化、產業轉移、市場化和國家戰略等因素推動。

廖露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廖露以「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轉型:北京責任規劃師角色的影響因素研究」 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在城市規劃轉型背景下,責任規劃師作為連接社區與規劃決策的重要橋樑,其角色認同與行為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研究發現,北京責任規劃師普遍高度認同技術專家角色,對倡導式、交流式規劃師角色認同度相對較低。制度設計對責任規劃師角色認同的影響有限,而傳統規劃教育強化了其技術專家認知。此外,個體因素如性別和職業背景也對責任規劃師的角色認同產生一定影響。應進一步優化責任規劃師制度,加強規劃教育與實踐的融合,以促進規劃師在城市規劃轉型中更好地發揮其多元角色,推動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發展。
交流討論環節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院長曹廣忠教授主持。

吳唯佳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副所長、首都區域空間規劃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吳唯佳指出,城市規劃體系的完善與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密不可分,應統籌兼顧。國土空間規劃的初衷在於解決各類規劃間的衝突,確保規劃體系內部協調一致,城市規劃體系的健全旨在落實宏觀空間規劃的具體要求,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實現國土空間規劃與城市規劃的有機融合,共同支撐國家空間治理和城市化進程。

馮長春
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與開發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
馮長春指出,城市規劃體系應涵蓋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尺度空間,包括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社區規劃等,實現規劃內容與實施治理的有機統一。同時,要關注城鄉融合,解決城鄉之間在行政管理、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矛盾,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此外,規劃實施過程中要注重與資源、生態等多方面的協調,明確規劃實施的機制和路徑,確保規劃的有效落地和可持續發展。

葉裕民
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葉裕民指出,城市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中堅力量,承載著國家治理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新時期應建立以人為本的治理型城市規劃,重構評價體系,以公平為核心指標。住房規劃是實現公平的關鍵,應面向全體人民制定可支付健康住房規劃,解決住房貧困問題,為未來人力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奠定基礎。此外,應合理劃分城市化地區,賦予符合條件的縣城和重點鎮城市權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解決戶籍制度帶來的城鄉分割問題。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毛其智教授、張悅教授、武廷海教授、來源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戴林琳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周麟副教授也先後就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發展歷程、城市規劃學科建設、城鄉空間高質量發展等發表了見解。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毛其智指出,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由吳良鏞先生於1984年創辦,今年是研究所成立40周年的重要節點。研究所的成立和發展,得益於吳良鏞先生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以及教育部等國家部委的支持,同時與北大、人大等兄弟高校的協助密不可分,期待未來繼續本著開放的精神,推動研究所的發展。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武廷海指出,在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成立40周年之際,召開研討會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對過去成就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的謀劃。研究所在戰略規劃、自主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產生了重要作用,應將研究所的經驗進一步總結出來,為國家規劃改革提供建議。白頤論壇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三校合作交流特別是城市規劃研討的重要平台,希望未來能繼續擴大其社會影響力,為國家規劃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第四屆白頤論壇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專家交流討論
此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由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清華大學人居科學院承辦。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於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你可能還想看這些
行業動態 | 2024年長三角青年規劃師沙龍舉辦
行業動態 | 「謝凝高先生風景遺產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聚焦「國家治理與規劃擔當」,首屆「白頤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