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爾政權的倒台後,敘利亞內亂暫時告一段落,但這並不意味著動蕩就會此停歇。一些長期參與敘利亞內戰的武裝勢力,又開始將目標轉向更遠的東方。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中國已未雨綢繆,做好了應對準備。
在長達十餘年的內戰中,敘利亞催生了眾多反政府武裝團體。這些勢力有的背靠區域大國的支持,如土耳其和以色列;有的則與跨國極端組織勾連密切。
【敘利亞部分武裝團體對中國釋放不利信號】
其中,突厥民族主義勢力和分裂主義團體我們需要特別關注。這些勢力中的一些人發出信息,極有可能利用敘利亞武裝割據的混亂局勢,給中國製造麻煩,特別是中國境內潛藏的極端主義與分裂主義分子,可能會與他們遙相呼應、形成勾結。如今,敘利亞內亂剛剛平息,一些分裂勢力已經開始向中國釋放不友好的信號。
在這一背景下,位於中國與中東之間的中亞地區成為了戰略關鍵點。這片地區既是屏障,也是連接中東亂局與中國國內安全的橋樑,對其局勢的掌控至關重要。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中亞外長第五次會晤在成都舉行。會後,六國外長共同簽署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達成了11項共識。其中重點之一就是聯手打擊「三股勢力」,即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在中亞地區建立安全屏障。
具體舉措包括以下幾種:首先,建立部長級安全合作機制。各國的安全、公安部門可以通過這一機制保持直接溝通,提高反恐行動的協調效率。這種機制不僅能快速應對突發安全事件,還能通過信息共享,確保情報的互通有無。
【中國-中亞第五次外長會晤】
其次,加強技術合作,比如衛星遙感與測繪合作。遙感技術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例如在俄烏衝突中,西方遙感衛星為烏克蘭提供了關鍵情報。而中方的技術支持,能夠幫助中亞國家更好地監控潛在的跨境威脅,打擊隱匿在偏遠山區的極端組織。
此外,還有加強執法合作、舉行聯合演習等。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中方不僅能提升中亞國家的反恐能力,也進一步強化了自身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敘利亞內亂危機並沒有完全解除。巴沙爾倒台之後,不少國家都「磨刀霍霍」,想要分裂甚至吞併敘利亞,其中尤以以色列的行動尤為引人注目。
據報道,僅在過去一周,以色列軍方就在敘利亞發動了約800次襲擊,其中包括敘利亞沿海塔爾圖斯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這一基地不僅是敘利亞政府軍的核心支撐點,更是俄羅斯在中東的重要戰略據點。
【以色列重擊敘利亞軍事基地】
敘利亞本就是一個各方勢力盤踞錯雜的地方,土耳其、美國等都有意插手該地局勢的發展。以色列的封鎖行動,可能刺激更多區域性和非國家武裝勢力在敘利亞問題上捲入新的對抗。
而對於中國來說,敘利亞亂局的外溢效應顯然更不能低估。位於中國與中東之間的中亞地區,既是中國「西部安全」的緩衝地帶,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如果中亞地區因敘利亞問題而成為極端勢力的新據點,將對中國的西北安全構成一定的挑戰。
可以預見,中東的「火藥桶」不會輕易熄滅,而中國也將繼續在這一複雜地緣博弈中尋找更大的主動權。對於那些企圖趁亂「伸手」的勢力,中國的警告是明確的:在邊境安全問題上,我們不會給任何人留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