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寫作不易,麻煩各位看官點點贊,謝謝
編輯:拓先生
誰都沒想到,在短短的十幾天之內,敘利亞局勢竟然進入了新篇章。
大馬士革的陷落之後,阿薩德與本土內部多個武裝組織談判後辭去了多年的領導職務,並離開敘利亞本土。
那麼被稱為「中東心臟」,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敘利亞,局勢演變的如此之快,竟將掌握在手中的國土「拱手相讓」,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敘政府政權的崩塌又會造成怎樣的局面?
敘利亞內戰爆發的原由
首先我們來說說,敘本土阿拉維派和遜尼派之間的衝突,由於兩者哲學信仰的不同,使敘利亞深陷宗教衝突與宗派對立中。這一點也推動了敘利亞內戰的爆發。敘利亞的宗教問題及意識形態衝突不言而喻。眾所周知,宗教問題之所以在當今國際社會引起如此多的爭端就是因為它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在這一領域當中,個體追求的不再是個人的、主觀的利益,而是一種超個人的、客觀的共同信念。而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曾說過,追求一種「美好信念」的衝突,一般要比缺少內在支持的衝突更劇烈、更冷酷無情。
經濟滯後、高失業率、政府腐敗和嚴重乾旱等問題
2004年東北城市卡米什利的庫爾德人發動了反政府的暴亂。暴亂開始於一場混亂的足球賽,當時一些人揮舞著庫爾德旗幟,後來比賽演變為一場政治衝突。此後數月,敘利亞警察與當地的庫爾德人和阿拉伯部落之間爆發了激烈的對峙和衝突,造成至少30人死亡,有人宣稱死亡數字是100人。這使得遜尼派民眾對此產生了深深的怨恨。作為該國少數種族的庫爾德人也對此產生許多抱怨和抗議事件。
其次,敘利亞政府的高壓政策、腐敗問題以及經濟困境
特別是在巴沙爾·阿薩德上台後,雖然他試圖進行一些經濟和政治改革,但成效有限,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前總統哈菲茲·阿薩德與他的弟弟里法特·阿薩德兩人合夥密謀了馬大屠殺事件。1976年開始的伊斯蘭勢力叛亂持續了六年,1982年2月發生在西部城市哈馬的哈馬大屠殺成為這些事件的一個高潮事件:哈菲茲·阿薩德將叛亂歸因於是哈馬的穆斯林兄弟會發動的,對哈馬的遜尼派穆斯林實施了焦土政策,派出軍事力量進行了鎮壓,導致一到三萬人被殺。
最後,外部勢力的介入和干預
使得敘利亞內戰進一步複雜化和國際化。敘利亞位於中東地區的中心地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戰略地位,因此吸引了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該地區展開競爭。這種地緣政治壓力使得敘利亞更容易成為戰爭的犧牲品。美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勢力在敘利亞的博弈,使得敘利亞內戰不僅僅是內戰,更是一場代理戰爭。
老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策略影響
美國在敘中也是主角之一,明目張胆支持反對派和打擊極端組織,試圖影響敘利亞的政治走向。美國作為新干涉主義最強有力的執行者,向來都佔據著道義的制高點,在此次西亞北非大動蕩的過程中也不例外。從危機伊始,美國就積極介入,通過喊話、制裁等方式對巴沙爾政權施加壓力。由於此時的美國仍未結束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暫時無暇顧及敘利亞,所以美國採取的還僅僅只是較溫和的策略。而當利比亞問題隨著卡扎菲政權的垮台而被「徹底解決」之後,美國認為解決敘利亞問題的時機已然成熟。2012年1月17日,奧巴馬在會見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時表示,美國要繼續加強與約旦的合作,付出雙倍努力,早日促成阿薩德下台。此後,隨著敘利亞局勢的不斷惡化,美國對敘利亞的干涉從外交施壓、經濟制裁逐漸升級到武裝反對派、威脅軍事打擊。
俄羅斯的介入和影響
俄羅斯肯定也不甘老美之後,採取了一些軍事手段對敘利亞政府進行了支持,主要的意圖就是加強自身在中東的影響力。大國的介入不僅改變了戰爭的整體態勢,也在國際關係中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堅定不移站在敘利亞一邊的俄羅斯,當然也在這一過程中不甘示弱。除了外交上對巴沙爾政權的支持,在軍事上也是不遺餘力支持敘利亞。除了不斷運送武器到敘利亞之外,還在敘利亞附近海域投送兵力,大搞軍事演習。雖然普京聲稱並不支持巴薩爾本人,但是鑒於俄羅斯在敘利亞的重大利益以及反對派親西方的立場,支持現政權無疑是最優的選項。特別是在敘利亞危機期間還出現了俄烏危機,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和排擠讓普京更是難以放棄敘利亞這張牌,敘也就順理成章成了美俄較量的舞台。
舊政府的政權的瓦解不代表新政府能為敘利亞人民帶來新生
面對持續的戰爭和人員傷亡,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政治解決是敘利亞問題的唯一出路。然而,由於各方利益衝突嚴重,和平談判進展緩慢,實現政治解決的道路充滿挑戰。敘利亞的未來政治走向將取決於國內外各種力量的博弈,以及國際社會的協調和努力。
敘利亞驟然變天,事情發展之快,超出預料,而緊隨而至的,就是甩鍋階段了。必須得有人為這個局勢負責。在阿薩德陣營一方,伊朗先表態了。伊朗外長阿巴斯·阿拉格齊詳細介紹了他的政府與現已倒台的阿薩德政府在最後幾天的互動。他表示,伊朗情報和安全機構完全了解伊德利卜和這些地區正在進行的運動,所有相關信息都轉交給了阿薩德政府及其軍隊,但令人驚訝的是,敘利亞軍隊無力應對這一行動,事態發展速度如此之快。
最終,敘利亞戰爭強調了和平的寶貴。
實現和平不僅是敘利亞人民的期望,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和平能夠帶來穩定和發展,為敘利亞人民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通過政治對話和談判,推動敘利亞問題的和平解決,避免戰爭的進一步蔓延和升級。
信源:新京報評論
敘利亞「10天驚變」,未來走向何方? | 京釀館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6291179831869987/?channel=&sourc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