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市曲藝小品《不了情》
接連斬獲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國曲藝家協會頒發的
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節目獎
由文旅部頒發的
首屆全國小戲小品展演
優秀作品獎兩項重量級獎項
在國家級獎項上「梅開二度」,在省、市各級舞台上也佳績頻出。抓好作品、培養好人才、取得好成績是鐵嶺民間藝術團取得亮眼成績單的「不二法寶」。多年來,在市委人才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鐵嶺民間藝術團堅持以文聚才、以才興藝,培養出一支德才兼備、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文藝隊伍。
《不了情》由鐵嶺民間藝術團演出,崔曉、趙秀作詞,李洪旭作曲,趙秀導演,曾斌、王磊、李歡歡主演。講述了一名二人轉演員因親人要求無奈辭職,回鄉開辦飯店,但忘不了魂牽夢繞的二人轉,忘不了團里的老師同事的這份友情,最終得到家人的理解,再次吹響心愛的嗩吶,回到他熱愛舞台上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根據藝術團演員曾斌的真人真事創作改編,並由曾斌上擔綱主角演繹自己的故事,真人真事真情,讓觀眾笑中又有感動。」鐵嶺民間藝術團團長趙秀說,想要培養出好演員,就必須有能打動人心、引發共鳴的好作品。為此,藝術團傾力打造演員們所需的地方戲「土壤」,用好作品來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在創作方向上,根據不同需求尋找題材,以保持鐵嶺獨特的風格為標準,以演繹身邊人身邊事為主,把鐵嶺人平時的生活狀態提煉出來,從小人物的故事入手,以小切口講述農業城市、農村百姓生活。《新貨郎》《有禮無理》《老兵捐獻》《畫遼寧》等諸多作品頻頻獲獎,演員們也因此獲得獎項與關注,個人價值與藝術價值不斷得到提升。
同時,藝術團鼓勵演員們多勞多得,為演員們提供好的平台,給予演員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人才不願、不舍離開家鄉。
在本團的人才培養之外,鐵嶺民間藝術團堅持為基層文藝工作者賦能,讓文化惠民「下鄉」,讓文藝服務「上門」。在送戲下鄉、文化惠民等基層演出中機動地開設「移動課堂」,向基層百姓和文藝愛好者普及鐵嶺民間文化藝術,為基層二人轉演員、文藝工作者的作品、表演提供指導、培訓,讓文藝在民間土壤上落地生根。
「好的演員應該是會創作、會導、會演,作品中的每一環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只有理解更深刻,表演才能更到位,作品呈現才能更生動、更完整。」趙秀說。
為此,藝術團在培養人才上注重演員的全面能力。全團演職人員40餘人,每個人都「身兼數職」,一「專」多「能」。每一名演員都具備編、導、演、唱的能力,十幾個人可以完成一整場完整的、高質量的演出。不僅如此,趙秀還鼓勵大家將熱愛化作動力,全員一起搞創作。每年,趙秀帶領鐵嶺民間藝術團「送戲下鄉」近百場。在常年的送戲下鄉演出中,趙秀有兩項任務,一是把戲送到群眾身邊,二是讓演員接觸更多鮮活的百姓生活。
每一場送戲下鄉的演出中,趙秀提前帶領演職人員們去到演出的村鎮,去到田間地頭,跟村民拉拉家常,聽聽農村的新鮮事,搜集素材。不僅如此,藝術團中的演員們多數都來自於農村,每次放假回家,趙秀都要給大家布置一項「任務」,讓大家去發現農村現在有什麼普遍性的新鮮事。假期歸來,大家把回家的所見所聞匯總、探討,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
如今,團里張春豐、王超、郭金傑等資歷深的演員們屢屢獲得殊榮,成為藝術團的中堅力量。今年,張春豐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台,用歌曲的形式展現東北二人轉傳統小帽,用自己歌聲的獨特韻味讓熱情洋溢的「東北風」吹進全國人民的心中。年輕演員趙博、梁佳興、王晗、李歡等也不斷在各類展演、比賽中嶄露頭角,整個團隊形成了努力積極、全員比作品、賽業務的良好氛圍。
多年來,我市將人才作為振興發展的第一資源,高度重視藝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藝術人才打通多層次、多渠道交流學習方式,提升人才的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用好政策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
在「遼北英才計劃」的深入實施下,我市尊才愛才信號持續釋放、人才集聚態勢持續向好、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持續優化。多年來,在市委人才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鐵嶺民間藝術團已培養出「遼北英才」優秀專家2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遼北英才計劃」不僅為這些優秀專家、拔尖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台,更以「真金白銀」厚待人才。對入選「遼北英才計劃」的優秀專家每年支持1萬元,對青年拔尖人才每年支持5000元,且連續支持三年。
全方位的培、養、用好人才政策激發了青年人才發展活力,鐵嶺民間藝術團以鐵嶺獨有的民間文化藝術,不斷助推我市「快樂文化」多元體驗基地的建設與發展。今年6月,藝術團演員張春豐、王超代表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鐵嶺二人轉》走進白俄羅斯展示展演,將鐵嶺民間文化藝術帶出國門,展現遼寧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2023年,鐵嶺民間藝術團派出5名演員,讓鐵嶺二人轉與蘇州崑曲攜手亮相烏鎮戲劇節,共同演繹了一場「南腔」與「北調」的美妙交融,實現了「南有烏鎮戲劇,北有鐵嶺喜劇」的效果,在展示民間文化藝術中宣傳好鐵嶺的文化旅遊資源,講好鐵嶺故事,擦亮「曲藝之鄉、快樂鐵嶺」這張文旅名片。
人才發展生態的不斷優化,讓鐵嶺民間藝術團對內產生凝聚力,對外更具吸引力。趙秀說,鐵嶺民間藝術團將繼續遵循人才培養規律,積極挖掘民間藝術的新生力量,探索文藝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傳、幫、帶」長效機制,讓鐵嶺民間藝術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鐵嶺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常詩謠
編輯 ▏羅曉曦 責任編輯 ▏姜國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覺得不錯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