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波羅的海東部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因地理位置相鄰、文化及民族特性相似,而在國際事務中展現出高度的一致性,被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國。
儘管這三個國家的總面積僅為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佔據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而愛沙尼亞則擁有4.51萬平方公里,它們因面積相對小巧,也常被親切地稱為「波羅的海三小國」。
自蘇聯解體以來,波羅的海三國緊抓歷史契機,大力發展機械製造業、船舶建造、電子儀器儀錶、電機工程、輕工業以及食品加工業等多個領域,經濟呈現蓬勃增長態勢,民眾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作為原蘇聯地區中經濟最為發達、人均GDP名列前茅的區域,三國均已成功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為深化中國與波羅的海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政府已正式對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兩國實施免簽政策,旨在便利兩國公民來華旅遊觀光與商務往來,此舉無疑為雙方友好關係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波羅的海三國中,唯獨立陶宛未被列入此次免簽名單之中,即便其以6.5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和298.8萬的人口數量,穩居三國之首,成為名副其實的「波羅的海大國」。
追根溯源,這一局面實則與立陶宛自身的外交決策息息相關。
2021年,立陶宛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擅自允許台灣當局在其境內設立所謂「代表處」,嚴重違反了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此舉無疑是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公然挑戰。
針對立陶宛的這一不當行為,中國政府迅速採取反制措施,撤回駐立陶宛大使,並將兩國關係降為代辦級,雙方大使級外交關係至今尚未恢復。
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對立陶宛實施免簽自然無從談起。
不過,近期立陶宛政治風向似乎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在最近一次立陶宛議會選舉中,社會民主黨候選人金陶塔斯-帕盧茨卡斯贏得了壓倒性勝利,他公開表態,若成功當選立陶宛總理,將致力於推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恢復。
這一表態被視為立陶宛可能調整其外交政策、尋求與中國關係緩和的重要信號。
然而,要真正實現免簽政策的落地,立陶宛還需展現出更多的誠意與實際行動,以修復因過去錯誤決策而受損的中立關係。
綜上所述,波羅的海三國雖在地緣政治與文化上緊密相連,但在對華政策上卻出現了分化。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憑藉免簽政策,進一步拉近了與中國的距離;而立陶宛則需通過實際行動,證明其改善對華關係的決心,方能有望在未來重新獲得中國的免簽待遇。
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反映了國際政治的複雜性,也再次強調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對於維護國際關係穩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