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眾所周知,1944年,為了重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全球經濟秩序,各國領導人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同意創立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防止戰後引發大蕭條導致環球經濟失衡。80年後的今天,國際之間的貿易失衡再次威脅到全球的和諧秩序。最令人矚目的,是中國由於經濟發展強勁,龐大的貿易順差引發強烈反彈。
美國對中國貿易順差歸咎於中國抑制消費,補貼製造業和鼓勵出口,對其貿易夥伴造成附帶損害(經濟術語:collateral damage)。特朗普是這種說法的強烈倡導者。他認為將會優先考慮通過關稅壁壘減少美國貿易逆差,尤其是與中國的逆差(他提出對華增加關稅甚至高達200%)。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亦堅持這種看法。耶倫、戴琪和布林肯等美國政府領導人眾口一詞,儘管他們明年初大概都會辭任,但美國現時的主流思想認為:中國的產能遠遠超過國內需求,人為地壓低價格向全球市場傾銷,過剩的產品導致世界各地的製造商破產,並且扼殺全球供應鏈,破壞其增值秩序。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屬於環球認知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嚴厲駁斥,以正視聽。
兩周前,I MF發表半年一次的文章分析,預計世界經濟增長將更加依賴金磚國家推動(中國更是火車頭),而不是G7西方發達國家。IMF今次預測基於購買力平價,預計未來五年,中印俄巴四個金磚國家的經濟增長將佔據更大份額,相比之下G7集團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貢獻繼續下跌。彭博社根據IMF的最新預測計算出:中國在未來五年是全球增長的最大貢獻國,高達22%,這一比率超過G7所有成員的總和。下一階段是印度,預計到2029年,印度對於全球增長的貢獻將佔全球增長的15%。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GDP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IMF認為世界經濟正變得越來越依賴金磚國家集團和全球南方市場,尤其是基於購買力平價的標準來預測才切合實際,才可以得出絕對清晰的結論。
美國對經濟前景的主流看法,尤其是在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上,和IMF的看法截然不同,如南轅北轍。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估計這方面的嚴重分歧將會更加突顯。筆者認為,美國由於自身虛擬經濟泛濫、資本無序擴張,實體經濟淘空、過度發行債務,才是造成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美國政府製造輿論,潛台詞是對中國自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的貿易順差增長感到不安甚至後悔,只是說不出口,因為違反自由貿易和市場主導的原則。
IMF指出,事實是過去中國20多年來的發展導致中國的貿易順差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正在不斷縮小,但由於中國經濟的規模龐大兼且長期不斷增速,中國貿易順差的總量在全球GDP總和之中所佔的份額儘管已經縮小到只有0.7%,但中國作為單一國家,其貿易順差已達到如此規模,當然受到全球矚目。
美國現時的做法(亦可以說是長期如此),是以軍工產業帶動經濟成長。這不符合和平發展的全球呼聲。IMF是全球頂尖經濟學家集聚的地方,他們的看法十分客觀。對於造成貿易順差逆差的原因,IMF提出:應該關注的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各國國內自身的經濟因素,而不是純粹看貿易數字。換句話說,美國的逆差和中國的順差其實沒有任何直接關聯。美國的逆差只反映了美國政府和家庭的開支增長強勁,對從中國的進口有強大需求。中國的順差也基本上源於國內消費不足,著眼於以出口帶動。中美兩國各自的國內因素是因,貿易順差逆差是果。例如,近期中國以舊換新的政策,成效已經顯現。九月份國內消費市場的資料顯示增速明顯:產品消費和服務消費之間對比,服務消費增長較快;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同時,實體店的零售業務比重有所增加;鄉村消費快於城鎮消費。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中國自身也擔心國內消費不足,要儘快扭轉新冠疫情後「躺平守財減消費」的現象。
筆者認為,美國指責中國的貿易順差源自產業傾斜政策,摻雜了地緣政治抗爭的因素,只是借口,不是原因。總而言之,今後一段頗長的時期,中國仍將是全球增長的最大貢獻國,而且已經在努力爭取減少對各國的貿易順差。因為如果中國對外貿易長期存在順差,對中國也極端不利。中國的國際進口博覽會(今年已舉辦到第七屆),努力開放市場增加進口,就是明證。IMF公正地客觀看問題,相信已關注到中國在這方面真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