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朱浙萍
圖源 視覺中國
今天是第25個中國記者節。相信許多記者,是在採訪、寫稿、編輯、剪視頻中,度過這特別的一天。身處新媒體時代的記者們,責任依舊,情懷依舊,但匆忙的腳步中,也多了不少焦慮和壓力。
時代風雲變化,技術日新月異,記者的名字,似乎變得不再那麼有分量。「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一篇自媒體大號的小作文,一個路人甲在社交媒體的短視頻,影響力都可能「爆棚」……很多時間,記者甚至只能被這些社會熱點推著跑。有人在哀嘆,新媒體時代,「學啥也別學新聞」 「AI將取代記者」。這個時代,我們還需要專業記者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個時代,我們不是不需要專業記者,而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
互聯網時代,信息泥沙俱下,流量邏輯大行其道。造假式、惡趣味式話題不時充斥網路,虛假擺拍、策劃的「新聞」讓人真假難辨,雞零狗碎、雞毛蒜皮的話題動輒衝上熱搜。人們置身於信息的海洋,卻常常感到迷失和無助。越是眾聲喧嘩之際,越需要專業記者挺身而出,於亂象叢中求真求實,以權威專業的判斷,構建嚴肅討論的廣場,廓清迷霧彌合裂痕,還輿論場一片清朗。
我們需要專業記者,深入基層,用腳步丈量真實。獲得第3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的浙江日報《親歷》專欄,創立5年來發表400多期精品佳作。記者們通過這個平台深入企業、農村、海島、邊疆,與群眾同甘苦同勞動,感知基層脈動、傳遞真情實感,為時代留下了鮮活生動的印記。我們需要專業記者,搭建橋樑,引導公眾理性思考。過去的一年裡,浙江日報聚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等話題,持續推出深度評論,對「體育飯圈化」「公益支教商業化」等亂象冷靜思索,在喧鬧浮華之下,用專業理性聲音,激濁揚清,對沖非理性情緒。
時代的桅杆上,不能沒有瞭望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只要公眾對「知」的需求沒有變,專業報道和理性表達就一定有市場。無論記者的工作方式如何改變,探究真相、維繫正義、反映民聲、守望時代的責任和使命都不會變,堅持抵達現場、記錄時代、發出聲音,是記者需要堅守的初心,也是重新出發的動力。
讓今天的記者,腳步更有力量。我們需要回到廣闊大地,心中有夢,腳下有泥,讓群眾的急難愁盼被看見;需要搭建起更多包容互動的空間,凝聚起好好說話的共識;需要提高議題設置的本領,不讓輿論空間被無意義的瑣事佔領;還需要始終懷有體悟悲喜的同理心,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在日拱一卒中,推動社會進步。
眾聲喧嘩的時代,不僅呼喚更多專業記者,也需要每個公民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信息越是嘈雜,越需要清醒辨別,多關注權威媒體發布,不被各種非理性情緒帶偏。對手中的「麥克風」抱持敬畏之心,堅持理性發聲,不做「鍵盤俠」。大家一起努力,捍衛理性表達,清朗網路空間,這也是對專業記者最好的撫慰。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