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美國,也就是美國大選,選出新的美國總統。兩方的演員都相當賣力,不管是誰,上來和我們掐架那是肯定的。不過現在表演確實精彩,為了當選,演講、拉票、槍擊、互噴等等。比脫口秀好看的多。
在公布結果前的這天,哈哈姐略超懂王。可問題是,美國是全民公投,3億的公民,該有3億張選票,為什麼只有隻要270張就能定結果呢?這難道不就違背他們的民主原則了嗎?
你看老美給他們總統大選,設計的這套規則。並不是簡單的「一人一票」,其實是精心設計的「數學遊戲」。核心在於選舉人團制度。怎麼講?就是從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誕生之日起,美國大選開始複雜、獨特。
在美國開國元勛們,組織的費城制憲會議上,目的是平衡各州利益和民意訴求,想的選舉人團制度。簡單說就是不是簡單的「一人一票」直接選自己心中的總統,而是由各州選出的選舉人,間接選舉產生總統。
也就是在你所在州,選擇一個你認為靠譜的人,然後讓這個靠譜的人,區選擇出想要的總統。當初設計就是為照顧各州訴求,還能體現自己的美國的民主民意。
各州由於人口、議員數量不同,所以選舉人多少個和國會中的議員數量掛鉤。基本上,就是每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如果議員多,且人口多,會適當增加選舉人數量。
美國一共有50個州,還有華盛頓特區,加起來的選票有538張。270這個數字是538的一半多一。只要你達到270,等於和大於你就能當選美國總統。
其實這麼設計出來,當時有很多異議。但制定者們認為相當合理,還能體現他們想要體現的意義,就使用下來。隨著制度不斷完善,從最開始的選舉人可以自主決定投票給誰,到後來選舉人必須按照該州普選結果投票。簡單說就是,民眾選誰選舉人必須選誰。這樣能不把選民架空,不然選民選出來的選舉人,不按選民意圖來,而是按照自己意圖,反而讓民眾成為擺設。
不但選票要贏,在絕大多數州,總統選舉採取「勝者通吃」的規則,即在一個州的普選中,得票率高的候選人,將贏得該州全部的選舉人票,而不是按比例分配。也就讓選舉人票總數並不佔優的州,成候選人必爭之地,這也就是這兩天一直說的「搖擺州」。這些地方的民眾選誰都行,需要選手好好爭取,這也讓結果朴樹迷離難以預料。
2016年大選,特朗普和希拉里在搖擺州下了大本。為了獲得搖擺州的選票,不是演講就是表演。可這樣做的問題是,假如候選人在全國普選中獲得了更多選民的支持,但在關鍵州得票率不多,最終輸掉選舉,該怎麼辦?
這樣就出現了說的「民意悖論」,這事在美國歷史上有過5次。2000年戈爾在普選票數上領先布希,卻因為在佛羅里達州以微弱劣勢落敗,最終輸掉了大選。2016年大選,希拉里在選票上壓倒性的領先特朗普,但也輸了選舉。
由於,在當時給各州分選票時候,由於不掛鉤人口,導致人少的州影響力被放大。當你選票改變不了結過時候,很多人也不會選擇投票。但搖擺州的票還是在越來越重要,候選人也迎合搖擺州選民的訴求。
美國每個候選人,代表不同利益集團。以華爾街為集團的利益集體,和老工業利益集團有很大的矛盾。特朗普拉選票時候,打出復興石油、鋼鐵等口號,就是爭取這部分人。哈哈姐則更代表華爾街的金融資本。
從近年的各種國際事件和問題中,美國的發言代表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意見想法立場完全向左。民主黨對俄強硬對中東溫和,共和黨則相反。
到底誰能當選,目前看,還是疑雲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