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以來,日本「米荒」仍在持續。雖然部分新米已經上市,但在日本東京、大阪、北海道等地,大米仍存在斷貨或限購情況,有人稱買到大米就像「中彩票」。不僅如此,新米上市將緩解米價上漲壓力的期望也已落空,日本多地新米價格較去年上漲近5成。
對此,有日本民眾指責農林水產省行動遲緩,未能採取應對措施。
買米難、米價貴
7月以來,日本部分地區開始出現「大米荒」,如今已波及更多地區。據新華社援引日本媒體報道,東京都、大阪府、福島縣、北海道等地大米供應緊缺,部分店面大米上架僅幾分鐘就被搶購一空。
面對空空如也的貨架,不少地區的連鎖超市開始實施限購政策,線上購物網站也頻頻推遲大米發貨日期。不少人抱怨,為了買米,每天都要跑超市碰運氣,買到大米就像「中彩票」。
在此背景下,赴外地「淘米」也成為風尚。遠離本土的沖繩縣因為供應充足成為「米倉」,不少來自日本其他地方的遊客都前往沖繩購買大米帶回家或寄回家,向沖繩縣外寄大米的人也在增加。
日本居民不僅面臨「米荒」難題,也面臨「米貴」窘境。
據報道,日本新米近日逐漸上市,但供應量仍不穩定,且由於供需失衡,新米價格大幅上漲。
在大米主要產地新潟和北海道等地,日本農業協同工會支付給米農的收購價格(估算金額)比去年上漲2至4成。同時,運輸費用上漲及零售店的人力成本上漲,也導致大米零售價格被進一步推高。據涵蓋日本各地零售POS統計數據的日經POS數據顯示,8月26日至9月1日銷售的新米售價較去年上漲50%至80%。
在東京的一些超市,埼玉縣產的5公斤彩之輝大米售價2600日元(約合130元人民幣),較去年上漲8成。日本各大電商平台更出現高價拍賣大米的亂象,有10公斤大米被以1.2萬日元(約597元人民幣)的高價售出。
政府部門遭質疑
面對大米持續緊缺、新米價格高漲,日本農林水產省被指未能採取應對措施,而是採用「拖字訣」。
農林水產大臣坂本哲志近日聲稱,隨著新米上市,大米緊缺的情況就能解決,引發民眾不滿。
此外,日本民眾還質疑政府拒絕投放儲備米。
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曾於8月底和本月2日兩次呼籲日本中央政府儘快投放儲備米,但均被中央政府官員拒絕。按農林水產省說法,投放儲備米恐對大米流通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有報道指出,日本國內大米供應緊張,出口卻創新高。日本農林水產省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7月的大米出口量超過2.4萬噸,同比增長23%,創下歷史新高。
對此,有說法稱,日本農協可能樂見米價上漲,日本政府也希望米價上漲推動通脹持續,促進需求擴張,幫助日本走出通縮。
據悉,日本農林水產省上周與農協舉行會議,雙方一致認為,如果米價繼續上漲,需求將很快下降。
需改變政策?
日本近期為何會出現「米荒」?按照日本官方和部分輿論的說法,主要原因有三個。
其一,去年夏季酷暑,高溫與乾旱等極端天氣造成日本主要產區大米產量下降。
其二,今年夏天訪日外國遊客增加,推動餐飲業對大米的需求,使得供需矛盾更為突出。
其三,日本氣象廳8月初發布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的警告,再加上8月底颱風「珊珊」登陸日本,大量民眾囤積並搶購大米。
但隨著「米荒」持續,有分析認為,這些並不是日本「米荒」的根本原因。
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一仁認為,即使每月有300萬海外遊客在日本停留一周,並像日本民眾一樣一日三餐都吃米飯,其消費量也僅佔總消費量的0.5%左右,影響很小。此外,2023年日本稻米收成指數為101,與平均年份大致相同。
山下一仁表示,日本此輪「米荒」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政府為維持大米價格故意減產的政策。考慮到日本大米消費量隨著人口減少而下降,近年來農林水產省通過向改種其他農作物的農民發放補貼的方式控制大米產量。但山下認為,相關政策已讓日本面臨困境:在政府的嚴格調控下,一旦大米供需方面出現變化,就會對日本產生嚴重影響。
日本國內「米荒」,出口大米量卻創新高,背後原因也在於,日本自2018年起對出口用大米進行大幅補貼,但這些大米從播種階段就必須限定用途,原則上不能改為在日本國內流通。
輿論認為,日本「米荒」造成的混亂折射出日本抑制供給、優先維持米價等傳統農業政策已到了需要重新審視的時刻。
分析人士指出,預計今年9至10月,隨著日本各地新米上市,大米短缺問題將會消退。但如果日本國內大米供應能力仍舊低迷,明年夏季可能會再次出現「米荒」的情況。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裘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