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3日至4日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來自香港的科技界人士向記者介紹了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科技領域的協同創新發展。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陳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各領域的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港人樂於來到內地消費。
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貫通,大灣區基本可以實現1小時生活圈。從長遠來講,粵港澳大灣區也將會成為世界級的灣區。灣區城市各有各的優勢,彼此間要更多發揮自身的優勢。香港的優勢在於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和人才高地。目前,香港也在不斷發力,尤其是在科創領域,特區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打造科創中心,將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更好的協同合作關係。
此外,香港也在想方設法把引進的人才留住,同時為已有的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舞台和空間,「香港的土地和實驗室空間不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可以提供。我們可以協作好,相互發展,前景無量。」
在粵港澳科研合作方面,陳驥表示,他與深圳氣象局已合作5年多,專門做極端降雨0~2小時的臨近預報。雙方已有深度合作,深圳氣象局已經用了香港大學研發的氣象預測模型。
陳驥表示:「大灣區怎樣協同防範洪水災害,是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尤其是在去年9月7日~8日,香港在暴雨的侵襲下出現了洪水災害,沒有人能想到我們的地鐵還會被淹,但自然界給了我們一個活生生的教訓。大灣區在經濟建設蓬勃發展的時候,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對超級颱風和暴雨洪水一定要警醒意識。近兩年來,大灣區各地政府在防災方面都進行了很多演練,政府層面的合作框架已經在逐步搭建,但在救災方面如何協同創新,也需要我們進一步突破。此外,社會層面還要不斷提高防災意識。在科技創新方面也要不斷努力,做到更加提前地預測重大災害的發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莫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