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教育部門近日宣告在書面語中將把「閩南話」改稱為「台灣台語」,引發島內輿論痛批。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受訪時表示,這是加速落實賴清德「文化台獨」的具體做法,居心叵測,但也註定徒勞無功。他還嘲諷道,賴清德當局敢不敢禁止台灣人拜媽祖與關公,以表達「台獨」決心?!「兩岸歷史文化的連接與淵源,不是你『台獨』想割斷就能斷的!」
民進黨民代陳培瑜今年6月呼籲台當局文化與教育部門將閩南話「正名」。7月18日,台當局教育部門正式公告稱,為配合台行政機構「語言發展報告」函示,展現推動所謂「國家語言」一致性,將台灣地區推行逾十年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正式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不只是將「閩南語」改為「台灣台語」,台當局教育部門還要求書面用語中將客家話改為「台灣客語」。
眾所周知,閩南語是中國的地方方言,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很多台灣青年第一次到廈門、漳州、泉州,發現當地人說的話和自己一樣,這充分說明兩岸同根同源。
可賴清德當局硬生生要將閩南語改為所謂「台灣台語」,消息一出,島內輿論嘩然。有台灣網友批評「這是乞丐趕廟公。」「為了『台獨』意識形態,又要再花納稅人一大筆錢。」「閩南語就是閩南話,為何還要自立門戶成『台灣台語』,自鬧笑話?」
「這是台灣教育部門負責人和綠營民代向賴清德表忠的動作。」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主任吳昆財接受海峽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賴清德此前宣示要「洗滌人心,改革社會」,將閩南語改為所謂「台灣台語」只是一個起手式,未來賴清德當局在文化、教育、歷史領域「去中國化」大概率會越來越瘋狂。
吳昆財指出,全世界數千萬人使用閩南語,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有華人使用,在當地同樣稱為閩南語,沒人認為有政治意涵。「為何在台灣稱閩南語就有政治意味?賴清德當局將之改為『台灣台語』可謂是居心叵測,欲蓋彌彰。」
不過,吳昆財強調,這種為了「台獨」意識形態的政治操弄,註定是徒勞無功。所謂「台灣台語」,離開台灣什麼都不是,大家還是會稱閩南話,所以這只是在浪費心力、時間與金錢,反而讓其「去中國化」的心思昭然若揭。
吳昆財諷刺說:「以賴清德頑固性格,未來敢不敢規定台灣人只能拜聖母瑪利亞、太陽神阿波羅,而不能拜來自『中國』的媽祖和關公?!」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