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今年2月,歐盟27國代表在布魯塞爾投票一致支持《人工智慧法案》文本。chatgpt、sora……在人工智慧呈爆髮式發展的當下,這一法案的出爐受到全球矚目。據新華社報道,如果獲得批准,這將是全球首個全面監管人工智慧(ai)的法案。
ai發展得太快,隱私權能得到保障嗎?光靠企業的自律行不行?會不會有企業劍走偏鋒?過快發展的ai會不會發展成科幻電影一樣,對人類倫理造成挑戰?這些都是網友們關心的話題,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3月3日,封面新聞「兩會熱點大家談」欄目就此對話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律師協會會長李世亮。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律師協會會長李世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國內ai立法還有多遠?李世亮表示,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其背後的風險也日益增多,甚至已經發生了因ai技術引發的訴訟案件。然而,國內ai立法「不著急」,應當給與市場一定的發展空間,等兩三年出台才正是時候。
ai技術引發訴訟
未來類似的「摩擦」可能會越來越多
李世亮提到2023年的一個典型案件,乘客訴鐵路部門刷臉進站侵權。
2023年4月27日,成都鐵路運輸中級法院依法在線開庭審理了汪某某與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個人信息保護糾紛案,這也是全國首例公共交通領域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引發的個人信息侵權案件。
汪某某認為鐵路部門在採集其人臉信息時,未依法作出明確告知,也未取得其授權或同意,侵害了她的合法權益,遂向法院提起訴訟。
「這是一個典型由ai技術引發的法律訴訟。」李世亮認為,雖然鐵路部門勝訴,但是法院判決也對鐵路部門如何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提出了很多要求。未來,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類似的這種摩擦可能會越來越多。特別是針對居民的隱私權,或許將成為ai技術發展過程中訴訟案件的高發領域。
國內「不用太著急」
給市場一定的發展空間
「我覺得這是一個經濟關係,當ai技術發展相對成熟,並暴露出一些問題時,就需要立法來進行規範。」李世亮認為,我們國家目前處於一個ai技術發展的起步階段,現在立法首先沒有必要,其次是還沒有相對成熟的市場經驗,因此精準立法的條件還不成熟。
同時,去年8月15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產業發布的規範性文件。
「我認為現階段有這個規範性文件就足夠了。」李世亮認為,相比立法,規範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訂都更加靈活,非常接地氣。立法先要有立法計劃,然後要調研,成熟了以後進行立法起草,起草了以後就要進行論證,評估完了再審核,之後還要提交人大進入一審、二審、三審……這個過程可能需要2-3年的時間。
根據《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其中顯示,人工智慧法草案等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因此,雖然歐盟的ai立法走在前面,但我們不用著急。我們在立法中可以借鑒歐盟經驗,給於市場一定的發展空間,我國的ai法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出台。」李世亮表示。
【欄目的留言方式】
為了方便網友參與,從3月2日起,封面新聞傳媒矩陣開啟多個「兩會熱點大家談」留言渠道,充分收集讀者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