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霽月

人物名片
彭小芩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市雙流區社區發展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民盟雙流區總支副主委
林琳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醫學院四川養老與老年健康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盧勤成都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成都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心理學教授
王振芳成都市人大代表、民盟金堂縣總支副主委,金堂縣社會工作者協會會長
老人和小孩是社區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2024年成都市兩會上,民生領域是成都市人大代表最關心的話題。
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行動,建設鎮(街道)為老服務綜合體30個、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30個,新建老年人自助餐服務設施460個,為60歲以上獨居老人安裝獨立式煙感報警器6000戶以上,加快長期護理保險和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融合,支持優質老年教育向街道、社區延伸,持續推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推進「養老服務」持續向「為老服務」轉變。
以實現幸福美好生活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成都市人大代表們對「打造全齡友好社會」中的養老話題,各抒己見。
關鍵詞:社區養老
建議精準主動服務
規範社區養老服務運營
2024年成都市委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提出「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優質配置」的暖心目標,指明「完善縣鎮村三級養老服務網路」的實踐路徑。

彭小芩
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市雙流區社區發展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民盟雙流區總支副主委彭小芩以雙流區為例,分享起目前的情況。彭小芩指出,目前雙流區95%以上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僅分別佔比3.96%、0.84%,居家養老佔據絕對主體地位,存在居家養老服務供需對接不精準、部門協同不夠、服務質量不高等供需不匹配問題。此外,她還提到,由於建設初期對群眾需求、人口密度等因素調研論證不夠,選址布局不合理,多數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由於場地、人員限制,在營服務項目半數以茶鋪麻將等娛樂休閑為主,服務功能單一,養老服務設施可持續運營能力不足。「社區養老服務發展質量、作用發揮有待提升。」
如何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彭小芩建議要精準主動服務,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建立老年服務對象精準識別機制。打通民政、鎮街與公安老年人口數據共享通道,實時更新民政老年人口基礎資料庫,充分調研分析並準確掌握區域特點、人群特徵、需求期盼等確切數據信息,動態調整特殊困難老年服務對象台賬,在精準化中讓每一項政策、每一處設施、每一項服務都能轉換成老年群體實實在在的服務體驗。整合民政、衛健、教育、文體、住建等部門公共服務資源,推動醫療+養老、教育+養老、體育+養老、文化+養老、物業+養老延伸到最小單元,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力狀況等因素,逐步將養老助餐補貼、居家上門照料服務、居家養老服務主體運營補貼納入省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
此外,她還建議,強化政策支撐,規範社區養老服務運營。對運營困難的社區日間照料機構繼續實施有序退出,鼓勵專業化、連鎖化主體運營社區養老機構,因地制宜開展專業照護、助餐服務、健康促進、精神文化、社區助老服務,支持生活化裝修改造推出社區居民消費場景,擴展服務功能,尋求公益性和盈利性最大平衡點,完成社區養老機構自我造血。
關鍵詞:醫養康養
促進成雅深化醫養康養合作
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醫學院四川養老與老年健康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琳在今年成都兩會期間,也格外關注和期待與養老和老年健康相關的內容。

林琳
林琳談到,加快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關鍵。林琳認為,成都市已經建設了一定數量的養老服務綜合體,下一步將著力拓展養老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以滿足老百姓養老的多元化需求。
此次參會,林琳帶來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成雅兩地合作,推進健康養老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建議》。她表示,成雅兩地同屬成都平原經濟區,深化區域合作推進一體化發展,既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健康養老產業協作共興格局,又有利於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
據了解,成都醫學院2021年成立老年健康學院,瞄準中國老齡社會形勢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有組織地進行學科專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建設,學校逐漸形成了養老和老年健康領域的辦學特色。林琳介紹,由師生組成的成都醫學院健康養老志願服務團隊,利用節假日、寒暑假等持續走進街道社區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林琳表示,成都醫學院將致力於校地合作,開展老年健康領域科技創新、培養老年健康領域科技創新研究人才,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提供服務解決方案,為萬千氣象煙火氣的成都提供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支持。
關鍵詞:鼓勵老有所為
促進老年心理健康
「老年心理健康不僅影響老年生活質量、家庭和諧安寧,更影響城市治安穩定和居民幸福感。」對於成都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成都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心理學教授盧勤而言,她更關注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

盧勤
成都相繼出台《關於加快養老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深化養老服務綜合改革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成都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建成嵌入式社區養老院200餘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700餘個,養老服務床位12.8萬張等,著力構建養老服務體系。但在盧勤看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服務主體以社區他助為主、自助資源激活不夠,服務內容以身體照料為主、心理健康關注不足,服務手段以病理篩查為主、專業心理關愛缺乏。
為此,盧勤建議,激活老年自身資源,促進「老有所為」。以社區為單位組建「夕陽紅志願隊」,發動有服務能力的健康低齡老人、剛退休人員參與助老志願活動,通過初老群體對受助老年群體的共情理解,提升助人實效,同時激發助人者自我價值感,形成正向循環。
「還建議提供專業心理服務,推行老年友好社區建設,並配備至少一名心理健康專業人士,鼓勵社區建立多層級老年心理關愛模式。」具體而言,以社區、村集體為單位開展老年心理健康測評,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情緒狀態等進行定期評估,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實現一人一檔。根據測評結果,確定不同老年人的關懷要點,對老年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定期開展心理義診、心理疏導和輔導活動,使老年心理關愛工作常態化、有序化、全面化。同時,她提到,建議將社區心理資源優先向存在重度及高危心理問題的老年人傾斜,鏈接轄區內公安、醫院和社區網格員資源,提供緊急危機干預或醫療轉介,遏制極端事件或悲劇發生。
關鍵詞:公建民營養老院
具有示範性的地區和養老院進行試點改革
中國內地的養老院有四種運營模式,公辦公營、民辦民營、公辦民營和公建民營。在成都市人大代表、民盟金堂縣總支副主委,金堂縣社會工作者協會會長王振芳看來,不同模式各有優劣。但她認為,公建民營模式其實是公辦公營、民辦民營、公辦民營模式的迭代,更符合現有中國養老服務及發展的需要。

王振芳
具體來看,目前,養老服務主要依賴於傳統的養老院模式,缺乏創新和多樣性。「雖然政府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的政策,但在養老服務領域,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王振芳指出,首先目前有經驗的養老企業或社會服務機構較少,其次無論是企業和社會福利機構都面臨有效運營管理的問題,如何在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的基礎上,控制好成本,實現機構持續運營非常考驗承接方的能力。
對此,對於公建民營型養老院未來的發展,王振芳認為,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對現行養老模式進行探索,例如,政府選擇具有示範性的地區和養老院進行試點改革,增加養老院修建和養老院運營的政策補貼的力度;對承接業務的機構進行服務理念、模式,服務能力和水平的評估。同時,還建議政府監督職能與社會服務機構管理、服務之間的分工要更加清楚,建立一套有效的評估標準和退出機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