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升級,紅海也亂成了一鍋粥,這個時候,中國外長的專機還是按時起飛了,順利繞過槍林彈雨,此行,中方釋放了一個強烈且清晰的信號。
1、34年持之以恆,中方背後有何考量?
據媒體消息稱,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應邀訪問埃及、多哥、突尼西亞等非洲國家,這是中國外長連續34年年初首訪非洲。
埃及外長舒凱里表示,埃及是首個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我們對此感到非常自豪,這體現出埃中之間的深厚情誼。
舒凱里鄭重強調,埃及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支持中方在涉疆、涉港問題上的正當立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外長每年首次出訪,首選一定是非洲,此舉在國際交往上堪稱獨一無二,這樣的優良傳統基於中非深化合作,共同發展的現實需要。
多年來,中國在非洲建設了超一萬公里鐵路,近10萬公里公路,近千座橋樑以及近百個港口和大量醫院學校.......
這都是中非友好合作的一座座豐碑,為支持非洲提高工業化發展,我國每年為洲培訓500名職業院校校長和骨幹師資,以及中文和職業技能複合型人才,邀請2萬名政府官員和技術人才來華進行研討。
可以說,在援非一事上,中國真正做到了言行合一,此次王毅外長訪非,更是釋放了清晰的「中非永遠站在一起」的信號。
至於為何選擇這幾個國家訪問,也成為了外界重點討論的一個議題。
2、每一個腳印,皆是大國智慧
其中,埃及和突尼西亞是北非國家,多哥和象牙海岸是西非國家,也就是說,此行是中方側重北非和西非的一次訪問。
埃及是非洲大國,在當地具有非常高的影響力,今年年初埃及成為金磚國家正式成員,在全球事務中獲得了更高的發言權,此次訪問埃及,對於中埃進一步合作奠定了深厚基礎。
訪問突尼西亞是恰逢重要時間節點,今年是中突建交60周年,日前雙方領導人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周年。
近年來,多哥在西非地區事務中發了積極作用,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象牙海岸則是西非地區發展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
訪問期間,雙方就巴以問題還進行了深入溝通,會談後表達了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聯合聲明,強調應該全面停火,落實聯合國相關決議,設立有效人道救援機制,為巴勒斯坦問題持久、全面、公正解決貢獻力量。
3、非洲打響了起訴以色列之戰
巴以衝突爆發後,以色列對加沙地區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轟炸,造成大量無辜平民死亡,這種屠殺式的暴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
之後,有多個非洲國家打響了起訴以色列之戰,罪名是「種族滅絕」。
資料顯示,「種族滅絕」指的就是蓄意針對某一民族展開消滅式的打擊、屠殺,但這種罪名很難界定,如何證明是「蓄意」。
不可否認,以軍的襲擊給加沙造成了大量傷亡,有數據顯示,已經有超過2萬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區死亡,其中大多數都是婦女和兒童,聯合國悲痛的將加沙形容為「兒童墳場」。
而在以軍襲擊的目標中,還包括了醫院、難民營等民用建築。另外,加沙戰爭展開後,以色列還對加沙地區斷水、斷電,對人道主義援助進行了嚴格的封鎖。
種種跡象表明,以色列確實是在屠殺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人,但這很難證明以色列在搞「種族滅絕」。
以軍採取的行動,都在打著「自衛」的幌子,稱這是在行使自衛權,還說此次起訴以色列的國家----南非,是哈馬斯的「法律武器」。
而針對這種訴訟,通常要拖上個幾年時間,才會有判決下來,只怕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即使最後贏了官司,國際法院的判決仍然無法強制以色列執行。
4、解決巴以問題,中國是行動派
話雖如此,但以色列要想戰後繼續在國際舞台活躍,就必須聽從國際社會的呼聲。而關於巴以問題,中國的立場一直是鮮明且正當的,且是個實打實的行動派。
早前,中國外交部就發布了《中國關於解決巴以衝突的立場文件》,提出全面推動停火止戰,切實保護平民,加大外交斡旋,落實「兩國方案」等各方面建議。
這份文件不僅考慮到了巴以衝突急迫性的問題,還著眼於未來政治解決巴以衝突的根本原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文件一經推出,立馬得到了20多個國家的高度肯定。
新一輪巴以衝突,各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隨著衝突蔓延,紅海地區周邊國家也是動蕩不安,在這個背景下,實現巴以停火止戰,已經成為了中東國家的共同訴求。
從長遠來看,以「兩國方案」為基礎政治解決巴以問題,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聯合國應當發揮積極作用,堅持「兩國方案」的重要性所在。
作為維護和平的最重要力量,中國的步子未來將邁的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