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6日電 題:廣西:集聚法治力量築牢綠色生態屏障
新華社記者黃慶剛
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發布實施紅樹林、南流江、右江水環境保護等地方法規;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近年來,廣西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強化政策和法治支撐,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確保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
初冬時節,悠悠灕江水穿城而過。在桂林市灕江的幹流,時常可見巫曉曦和同事忙著巡查的身影。江面巡邏、打擊涉及環境破壞的違法犯罪、進村開展法治宣傳……作為桂林市公安局灕江分局灕江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多年來,巫曉曦與同事們持之以恆對灕江進行日常巡護。
「我們藉助搭建的保護生態環境『一村一輔警』工程,把灕江生態保護的工作觸角延伸至『最後一公里』。如今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巫曉曦說,為推動灕江生態保護,桂林建立市、縣、鄉、村公安機關生態環境保護機構,完善四級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執法體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全力開展保護灕江、保護桂林山水專項監督。

這是灕江陽朔段的風景。新華社記者曹禕銘 攝
記者日前在灕江畔看見,河水清澈見底,兩岸樹木蒼翠。「灕江的水質清澈,與周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如今成為桂林一張代表性名片。」桂林市民黃崗說,市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灕江兩岸的水更清、山更綠。
近年來,廣西持續集聚法治力量,築牢綠色生態屏障。《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厚植生態環境優勢推動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的決定》等文件,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築牢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
在位於北海市的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片片紅樹林生長正旺。北海市依託「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推動完善紅樹林巡查管護體系,以「司法監督+行政監管+群眾共管」的方式,凝聚紅樹林保護合力。「我們以紅樹林保護為切入點,深入推進北部灣生態環境治理,構建『一島一灘兩帶』(海島、海灘、藍色海岸帶、綠色生態帶)生態環境監督模式,促進北海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北海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葉艷說。

這是廣西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新華社記者曹禕銘 攝
為傳承好「綠色接力棒」,給青山綠水搭建起「司法屏障」,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加強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司法鑒定在環境公益訴訟和環境污染案件辦理中的功能作用,為守護綠水青山藍天、建設美麗廣西提供司法鑒定力量。
據了解,目前自治區司法廳已批准設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4家、環境損害類司法鑒定人60人,涉及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大類別6個,辦理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案件376件,為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