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沙旁,遠離縣城,走的是大山,見的是大山,被戲稱為德慶縣的「西伯利亞」。2004年,沙旁派出所撤併到官圩派出所,時年37歲的副所長聶桂清主動選擇留守沙旁,因而誕生了一個冠以民警名字、獨一無二的警務室——「桂清警務室」。

紮根基層39年,從警二十七載,
聶桂清一直守護在沙旁。
他深知「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含義,在擔任法治副校長期間,聶桂清懷著對學生深厚的感情,把「勤、誠、情、恆、打、防」六字工作法融入法治副校長的日常工作,用真心、細心、耐心、恆心去做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守護青少年的最美花季。在他的管理下,沙旁社區年均刑事案件不到2宗,吸毒、六合彩等違法犯罪行為在這裡完全銷聲匿跡,轄區未成年人犯罪保持著零記錄。

01 以「勤」為基,勤走多問摸清底數情況
作為法治副校長,聶桂清把學校法治建設,保護學生身心健康安全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在法治副校長的日常工作中,聶桂清在沙旁小學、沙旁中學及其周邊的地區來來回回走了不知道多少遍,學校的房屋結構、周邊環境,他都繪製在地圖冊上,熟記在心裡。除了校外情況,聶桂清還經常走到校內,深入了解學校的情況,包括學校的師生結構、教學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情況,制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校園安全保衛工作方案,更好地維護學校的法治秩序。現在沙旁小學、沙旁中學的師生聶桂清基本都摸得清底數、叫得出名字,學校的師生與聶桂清也互相熟悉,他們之間建立了警民「魚水情」,形成了互相支持、共建平安的工作模式。
02 以「誠」為本,誠心實意與學生為友
沙旁山多地少,找錢的門路少,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的管教成了大問題。因此,聶桂清基本每天都在校門口守護他們上學放學,孩子們看到了他,也親切地叫他「桂清叔」。日常生活中,學生們經常到桂清警務室玩,聶桂清就會趁這個機會,和他們一起聊天、玩遊戲,建立起一種既是長輩、也是朋友的親密關係。通過和學生們建立友誼,哪個學生逃課去網吧、哪個學生躲在廁所吸煙、哪個學生被校園欺凌,聶桂清都會一清二楚,從而及時制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
03 以「情」為引,情理交融把「道理」講好
由於社會、家庭、個人等因素影響,每個學生都有不一樣的性格和遭遇,性格不一。對於這些學生,聶桂清總是以「情」相待,呵護著、教育著、引導著。他相信,再壞的學生心底也有柔軟的地方,只要用心用情教育學生,解決問題根源,將有問題的學生引入正途,他們最終也會被聶桂清的「情」所感化。
04 以「恆」為要,持之以恆守護學生身心安全
要做好法治副校長的工作,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沙旁中學在官沙公路的一旁,多年來,每當上學或是放學的時候,聶桂清都準時守候在學校門口,做好交通疏導和安保工作。有時看到一些學生開著無牌無證摩托車,違章過馬路等等,聶桂清都會將他們截停,甚至會帶回警務室,再給他們上一次交通安全課。雖然聶桂清對這些違章的學生比較嚴厲的,但教育過後,他們也不會有不滿,他們知道,聶桂清是為了他們好。那些受過處罰的學生,下次再碰到聶桂清,他們還是會很親切地叫:「桂清叔好!」
05 以「打」為先,嚴厲打擊未成年人違法行為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作為法治副校長,聶桂清十分重視校園內外的未成年人犯罪現象,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打擊。2007年1月,沙旁轄區有兩名未成年人夥同德慶三名未成年人入室盜竊現金五千多元,在廣州兩天內揮霍一空。從廣州回來後又入室盜竊4500元。抓到他們的時候,聶桂清痛心疾首,這五個孩子本來應該好好學習,走出大山,沒想到卻誤入歧途,斷送了前程。對於這些貪圖享受,貪圖安逸,鋌而走險,違法犯罪的案例,每次提起的時候聶桂清都非常痛心,多次在法治教育課上作為反面教材教育學生,既想貪圖享受,還想不勞而獲,最後一定會觸犯國家的法律,悔恨終身。
06 以「防」為主,宣防結合築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堅實防線
一直以來,沙旁兩所學校的法治教育課都是聶桂清主講。這幾年,每個學期三節法治課依然是雷打不動。聶桂清的工作比起學校老師更多的接觸社會,見識也廣一點,平時他會引用大量社會上的案例,和學生們一起探討交流,學生們聽他的課都津津有味,有時下課鈴都響了,還拉著他讓他繼續講故事。除法治課外,平時的宣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有時學生中有小偷小摸,損壞財物的情況,聶桂清都會十分重視,「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對行為不規範的學習要嚴格教育,引導他們走上正道,絕不放任自流。」聶桂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