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書記重要講話給我最大的感受和觸動,是制度性創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到現在,的確需要有制度創新的突破,才能夠進一步深化,並取得更大的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成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說。
這些年,陳雯一直參與長三角跨區域環境協同治理方面的研究。在她看來,制度性創新也能夠實踐在生態環境創新中。總書記提出的幾點內容,指明了生態環境領域未來跨界合作的重點領域與方向。
首先是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長三角在生態環境領域跨界治理的重點,就是「水」。陳雯坦言,從整個長三角一體化進程角度來說,大氣環境治理已經取得較好成效,土壤跨界治理需求不大。長三角水網密布,有大量的江河湖泊流域,跨界水體共保聯治有很多文章可做。「需要形成一套環境跨界治理的工具體系,其中包括制度工具、技術工具、行動工具等,來支撐跨界水環境治理,而制度工具是重中之重。」陳雯表示,目前,水環境的跨界治理很多還是依託行政命令去完成的。如何依據市場化的原則和規律,建立水環境治理合作的準則,讓水環境的利益相關方都能有更強烈的意願、更積極的合作是未來可探索的方向。
最近,陳雯和所在團隊一直在做各種跨流域治理的相關案例調研工作。她發現,在跨區域環境協同治理中,所需要的財力沒有明確出處,大部分由毗鄰的地方承擔。優化完善一體化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涉及跨界治理的責任、權力和利益的進一步明晰,包括財政支出的分擔與配置。比如:聯合共治的責任如何明確?費用怎麼解決?誰來出錢?「這需要更多的制度工具去探索,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形成一個常態化的制度體系。環境合作雖然是一個公益性的事情,但是它也要符合市場規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陳雯說。
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加強三省一市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陳雯對此感觸頗深,她坦言,生態保護紅線的無縫銜接,除了需要地區之間協同,還需要省部之間政策對接。「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是自然資源部確定的,非常剛性。那麼總書記現在提出無縫銜接,我們怎麼去調整?怎麼去優化?這對省部之間銜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後,促進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增效需要形成路徑,這就要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倡導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除了制度創新外,陳雯認為,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技術創新也尤為重要。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