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6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召集80國駐以大使,呼籲這些國家能向以色列「提供支持」。內塔尼亞胡表示,這不是一場「地區戰爭」,而是一場「全球戰爭」,若以色列不能獲得勝利,中東將會被「恐怖軸心」掌握,而「歐洲是下一個」。
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和外交努力
以色列在本輪巴以衝突中,展現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堅定的政治意志。在遭受哈馬斯的突襲後,以色列立即發動了大規模的空襲和地面進攻,對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目標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打擊,造成了巴勒斯坦方面的慘重傷亡。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甚至表示,可能會「永久佔領」加沙地帶,以徹底剷除哈馬斯的威脅。
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不僅是對哈馬斯的報復,也是對其國內的應對。以色列在今年3月舉行了第四次大選,但仍未能形成穩定的政府,內塔尼亞胡的執政地位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需要通過展示其強硬的姿態,來維護其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同時也為內塔尼亞胡贏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巴以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當時猶太復國主義者開始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家。1948年,以色列宣布獨立,引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此後,巴以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和衝突,如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1967年的六日戰爭,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2000年的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2006年的黎以戰爭,2008年和2014年的加沙戰爭等。這些戰爭和衝突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使得巴以問題更加複雜和難以解決。
巴以衝突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多個國家和組織已對衝突作出表態。阿拉伯聯盟與伊斯蘭合作組織均對巴勒斯坦一方表示了絕對支持,沙特、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都對以色列提出了嚴厲譴責。美國、中國、俄羅斯、歐洲國家、日本等國則呼籲雙方保持克制,推動局勢降溫,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巴以問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有關巴以局勢的決議,呼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方立即實行持久和持續的人道主義休戰,從而促成停止敵對行動。
然而,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和譴責。許多國家和組織,尤其是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對以色列的「濫殺無辜」和「人道主義災難」表示了憤慨和抗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尊重國際法和人權法,保護平民的生命和財產。
美國作為以色列的最大盟友,雖然在公開場合表示了對以色列的支持,但也在私下向以色列施加了壓力,要求其「暫時罷手」,並不要佔領加沙地帶。美國總統拜登也在國內面臨著來自民主黨內部和公眾的批評,認為美國應該更加平衡地對待巴以雙方,而不是一味地偏袒以色列。
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危機。為了爭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於11月6日召集了80個國家的駐以大使,向他們解釋了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呼籲他們在這場「全球戰爭」中,站在以色列的一邊,反對「恐怖軸心」的威脅。內塔尼亞胡試圖將巴以衝突上升為一場文明的對抗,將以色列塑造為西方世界的前沿陣地,將哈馬斯等武裝組織描繪為全球的敵人,從而贏得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然而,以色列的外交努力,似乎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根據媒體的報道,參加會議的80個國家中,只有少數國家表示了對以色列的支持,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等。而其他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埃及、沙特等,都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表示了擔憂和不滿,呼籲以色列儘快停火,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巴以問題。一些國家的代表甚至拒絕出席會議,或者在會議中提出了尖銳的質疑,認為以色列的行為是對巴勒斯坦人民的侵犯和迫害。
國際社會的態度和反應
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和組織。這些國家和組織,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及一些與以色列有密切關係的國家,如印度、日本等。他們認為,以色列有權保衛自己的安全和領土,對哈馬斯等武裝組織的襲擊進行自衛反擊。
他們強調,哈馬斯是一個恐怖主義組織,對以色列和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了威脅。他們還指責,伊朗是哈馬斯的幕後支持者,是巴以衝突的罪魁禍首。他們呼籲,國際社會應該對哈馬斯施加更大的壓力,迫使其停止對以色列的攻擊,放棄暴力和武裝鬥爭,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和合法性。
美國對以色列的警告:美國是以色列的最大盟友,一直在為巴以衝突的和平解決而努力。美國反對以色列在戰後接管加沙地帶,認為這對以色列不利,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美國提議讓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接管加沙,恢復《奧斯陸協議》的框架。
美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以色列的安全和國際形象,同時也為了保護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和利益,促進巴以和平進程。美國的效果是有限的,因為以色列並不接受美國的方案,而是堅持要對加沙承擔全面安全責任,以防止哈馬斯的威脅。美國和以色列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分歧和摩擦,但並沒有影響到兩國的基本盟友關係。
以色列為了轉移外界的注意力,減輕對自己的壓力,就召集了80個駐以色列大使開會,發出了嚴重警告:如果反對哈馬斯的戰爭失敗,可能會讓禍水湧入歐洲,引發一系列攻擊行動。以色列的目的是為了誇大哈馬斯的威脅,塑造自己的正義形象,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和理解,同時也為了向歐洲施壓,讓歐洲對巴以衝突的立場更加傾向於以色列。
以色列的效果是不明顯的,因為80個大使對以色列的警告表示懷疑,認為以色列是在故意危言聳聽,沒有充分的證據和邏輯支持。一些國家,如法國,還對以色列的行為表示不滿,認為以色列是在為殺害平民狡辯,沒有遵守戰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