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支援兩場熱戰,美國「身體被掏空」,軍工產能嚴重不足。以色列祭出核彈,烏克蘭賣慘,烏以變相「爭寵」,讓拜登頭大。布林肯再次出訪,大玩文字遊戲,拒絕中東各國停火呼籲。
兩黨內鬥,美國援助計劃再度擱淺
在巴以衝突爆發之後,作為以色列背後的最大支持者,美國迅速響應了起來,開始制定新一輪的援助以色列計劃;與此同時,一直在持續的俄烏衝突也沒有被落下,拜登政府制定了一項將俄烏衝突與巴以衝突綁定援助的計劃,希望為兩國同時提供援助。
此前外界普遍認為,即便美國國內對援助烏克蘭有爭議,但兩黨都支持以色列,援助計劃應該能夠順利通過,後續美國國內也會進行相應的產能升級,以滿足這兩大戰場的需求。
令人沒想到的是,美國兩黨又在援助的事情上吵了起來,導致援助烏克蘭與援助以色列都進入了懸而未決的狀態。據美聯社報道,在當地時間11月2日,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眾議院就投票通過了一項援助以色列的法案,計劃向以色列提供價值14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但由於該法案中不包括援助烏克蘭,還和削減政府開支掛鉤,要求拜登政府取消對美國國稅局143億美元的撥款,將其給予以色列,所以後續法案提交參議院審議時,民主黨人與白宮均不同意法案通過。
如果共和黨人單獨支援以色列的法案無法通過,那麼後續拜登政府對以色列與烏克蘭,聯合支持的法案,在眾議院也必定遭受阻攔,對外援助最終會變成一筆糊塗賬,在兩黨的爭吵中不斷拖延。
而現在正是以烏兩國最需要美國支持的時刻,援助法案繼續拖延,以色列在加沙城區的巷戰階段就很容易出現後勤危機。在這一輪動員中,甚至有以色列士兵被分發到了1982年生產,曾在第一次黎巴嫩戰爭時期使用的防彈衣,後續美國的援助若不到位,不只是士兵裝備,就連彈藥口糧,以色列都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烏克蘭也很難繼續阻擋俄軍的推進,俄羅斯在頓涅茨克方向發起的進攻已經逼近了阿瓦迪夫卡市,要知道烏克蘭大反攻四個月以來還從未佔領任何城市,只獲得了村鎮級的據點,一旦俄羅斯攻佔新的城市,將標誌著俄烏衝突中烏克徹底轉向頹勢。
不過,兩黨內鬥的問題在現在的美國還是小事,兩黨從債務上限危機到政府經費削減問題,一直以來都只是想給對方找不痛快,而不想讓美國真的陷入危機,雙方之間都知道內鬥過了頭會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在吵完架之後一定會想方設法達成妥協。
而對於當前的美國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在敲定如何援助以色列與烏克蘭之後,錢從哪裡來?武器又從哪裡來?
兩場熱戰令美國騎虎難下,國內預算與軍共產能雙雙低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財大氣粗」,一言不合就可以開動「核動力印鈔機」大量發行美元,滿足自己的需求並對全世界的盟友進行廣泛援助。
但現實是,即便是超級大國也要遵守最基本的經濟原則,市場所能承受的貨幣數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時期內想要在外部多花錢,就要在國內少花錢。
現在的美國國內就是這樣的狀況,在11月4日時,美國眾議院就投票通過提案,削減環境保護署39%的預算,創下了聯邦政府環保經費30年以來最低紀錄。而美國現在是全球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如果美國執意削減環保經費、延緩碳中和進程,全人類的環保努力都會因此而遭受損害。
除了在政府內部,削減開支的「鐮刀」還瞄準了最重要的教育業。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密西西比州審計長懷特最近就發表了一份報告,建議州政府可以對含金量高的大學學位進行更多投資,希望撥款更多流向工程和商科等學位課程,同時大砍文科學位的經費,降低這些無法為社會帶來足夠的反饋價值的專業重要性。
而文科類專業主要服務於社會藝術創作,以及政府部門相關工作。大砍文科經費之後,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以及未來政府的優質文職公務人員需求都會受到影響。
而這些四處砍下來的經費,正是美國降低國債以及對外援助的資金助力。
但即便從各處擠出錢來,美國也很難真正實現對俄烏的兩線援助,因為美國國內的軍工產業已經無法再提供如此產能,根本不能在短時間內擴張出美國需要的產量。
在近些年的一系列戰爭之中,美國的軍工綜合體一直都是最大的獲益者,但在獲利之後,大量的利益都被各層分配,極少流入生產升級,從而逐漸形成了一個僵化的軍事生產體系,令私營化軍事承包制度的弊端暴露無遺。
美國大量兵工廠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都進入了「只賺錢、不出力」的狀態,大量資金流入軍工體系,產能擴張卻遲遲不見聲色。巴以衝突爆發之後,美國更是只能從援助烏克蘭的彈藥中分出一部分給以色列,而無法建立新的援助產能。
在《文化縱橫》2023年第五期中就刊登了一篇文章,詳解了當下美國兵工廠的嚴重產能危機。其中指出,烏克蘭每天的彈藥消耗量超過美國最大炮彈工廠斯克蘭頓工廠的一個月產能,相當於一個歐洲國家和平時期一年的訂單,美國兵工廠的這種生產速度連美國自身安全需求都無法保障,更不用說同時援助以色列與烏克蘭兩國。
而關於資金流入後產能遲遲無法擴張的現象,文中則主要歸咎於美國國內出現的「大辭職潮」,根據文中列舉的數據,僅在2022年時,美國就有5000萬名勞動力自願辭去工作,尋找更加心儀的職業。離職與新入職培訓周期造成了巨大的勞動力缺口,根據麥卡錫公司計算,截至2023年上半年,美國製造業勞動力缺口已經達到百萬規模之巨,到2030年,該數字將會高達210萬。
其中,航空航天與軍工企業的員工離職率遠遠高於平均水平,再加上軍事產業對工人的技能有特殊要求,新入職的員工職業培訓周期比普通職業更長,很多都達到了兩年的漫長時間。而政府不為私人軍事企業提供必要的保障,導致軍工廠們不願意冒風險擴大生產、招募新的勞動力,甚至不願意進行成本高昂的自主研發,這導致了美國軍工產業的大幅衰退。
總而言之,錢和生產力是當前美國翻不過去的一座大山,僅援助一個烏克蘭就讓美國如此吃力,再加上一個以色列,美國就只能望而卻步。
以色列與烏克蘭「爭寵」手段盡出
美國的種種困難,烏克蘭和以色列兩國也都看在眼裡,兩國都知道讓美國單獨援助其中一個國家是能夠獲得充足武器彈藥的唯一方法,於是乎,兩國在美國面前開始了全新的「爭寵」模式,為了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手段盡出。
其中,以色列的表現更為激進,作為一個非法擁核國家,以色列的底氣要比美國的其他盟友更足。在以色列遺產部部長埃利亞胡11月5日接受採訪時就公開對外表示,以色列可以選擇在戰爭中向加沙地帶投擲一枚核彈,以結束這場戰爭。
他在採訪中直接宣稱,加沙地帶沒有「非戰鬥人員」,向加沙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將「造成以色列的失敗」,而被哈馬斯綁架的大約240名人質可以作為獲得戰爭勝利的代價。
這一番言論甚至已經超出了激進的範疇,達到了反人類的地步。要知道,加沙地帶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在僅僅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超過230萬平民,一旦以色列在加沙地帶投核彈,可能會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這將是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
此外,將加沙地帶所有人都視作戰鬥人員的說法也是很明顯的反人類思維,這是在直接羞辱以色列轟炸中死亡的上萬加沙平民,並給以色列的行為洗白。
事後,全球輿論一片嘩然,國際輿論壓力迅速來到了以色列身上。但以色列政府並未對這位部長採取多麼嚴厲的懲罰措施,僅僅是由內塔尼亞湖出面對其進行批評,並取消了其參加內閣會議的資格,甚至沒有解除這位部長的職務。
這種處罰措施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出以色列政府的態度,這些反人類言論很可能是以色列內部的共識,只是借這位部長的口說出來,用來嚇唬美國、索要援助而已。
而相較於以色列強硬的反人類態度,烏克蘭由於自身的國力孱弱,並沒有以色列這種底氣,而更多以一種「賣慘」的態度對待西方。
英國媒體《經濟學人》雜誌在11月1日時就刊登了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的專訪內容。其中,扎盧日內首度承認他的部隊與俄軍的戰鬥陷入僵局,而且近期不會出現重大突破。同時他也宣稱,烏克蘭現在需要「科技進展」來奪取空中優勢,並提高自身的炮兵火力。這番話可以總結成很簡單的兩個詞——要飛機,要炮彈。
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沒有閑著。在英國廣播公司11月5日的報道中就指出,澤連斯基在4日的一場記者會上對外公開敘述了烏克蘭當前面臨的困難,並指出中東戰爭正「轉移對烏克蘭戰場的注意力」,以呼籲西方各國保持對烏克蘭的援助。
對於這兩國背後的大金主美國來說,兩國之間的「爭寵」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為美國不願意放棄任何一處的戰略利益,但由於自身乏力,又不得不做出選擇。
不過根據以往美國的態度來看,以色列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更重要的盟友,援助以色列的優先順序要比援助烏克蘭更高,美國在以色列投資所獲得的價值也要遠遠高於烏克蘭,而且美國確實害怕以色列動用核武器造成全球災難。所以,「爭寵」的天平很可能會向以色列傾斜。
堅持袒護以色列,布林肯會晤阿拉伯外長如雞同鴨講
從近期美國對以色列的外交態度中,我們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以色列不斷製造新的人道主義災難、對加沙地帶的平民狂轟濫炸時,全世界都走向了以色列的對立面,要求以色列儘快實現全面停火,美國作為以色列的主要支持者,自然也與以色列一起承擔了巨大的國際壓力。
在這種壓力之下,美國自身也希望以色列能夠聽話,減少對平民的殺戮,保住美國在國際社會的面子。為此,拜登與美國一眾高層已經多次勸說以色列不要將平民作為戰爭目標。
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卻仍舊不願意支持國際社會的停火呼籲,在布林肯11月3日訪問以色列時,僅僅勸說內塔尼亞胡接受「人道主義停火」;11月4日與沙特、卡達、阿聯酋、埃及、約旦外交部長以及巴勒斯坦代表會面時,布林肯又公開拒絕了各國的停火呼籲,理由是美國認為徹底停火將使哈馬斯重新集結,並讓其再次發動類似「阿克薩洪水」行動的襲擊。
要知道,人道主義停火和徹底停火併不是一回事,人道主義停火通常是有期限的,一般為24到48小時,在此期間各方都會在戰線上正常部署,不會撤出戰區。這種停火形式的唯一作用就是讓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進入戰區,幫助戰區民眾緩解物資匱乏,在停火結束後,參戰方會立即回戰爭狀態。
全面停火則要求雙方締結協議,互相撤出部隊,不再繼續交火,這和人道主義停火之間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即便對於美國來說,向以色列提出人道主義停火倡議已經是在對國際社會讓步,但這還遠遠不夠,在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完全制空權影響之下,一切人道主義物資暫時性的進入加沙都不會改變戰爭的態勢,反而可能會成為以色列空襲的目標,製造出更大規模的平民傷亡。
而且以色列方面也已經公開拒絕了布林肯的停火倡議,在這種情況下,布林肯和阿拉伯各國外長的會面完全是雞同鴨講,這種玩文字遊戲、和稀泥的態度,根本無法推動巴以衝突向和平的方向進展,只能縱容以色列繼續犯下戰爭罪行。
在不斷增長的平民傷亡數字中,美國作為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一定要明確表態,反對以色列繼續進行戰爭。否則當以色列釀成大錯時,不願表態的美國將會成為以色列的共犯與幫凶,被永久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