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凌晨2點時分,中國外長王毅乘坐的專機抵達北京,結束了為期3天的美國之行。揮戈注意到,美方不僅高規格地接待了王毅,而且處處體現著謙遜與禮貌,一改往日的霸道囂張。就拿26日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第一次會談來說,面對媒體的採訪,布林肯的開場白非常簡短,就是歡迎王毅的到訪,並沒有按照慣例,闡述美方的主張與看法,然後就把剩餘的時間全部交給了王毅。
在王毅講話的過程中,布林肯雙手交叉在身前,專心地聽講,頻頻點頭回應,最後以「我非常同意王毅外長的發言」這種方式,結束了首場記者會。在揮戈看來,美方現在有求於中國,最為現實的就是11月15日舉行的舊金山APEC峰會。有消息說,美國無意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那麼中國領導人是否參會,就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舊金山APEC峰會是否成功的重大標誌。
在王毅訪美期間,美方不僅再次表達了希望中國領導人出席APEC峰會的願望,還單獨委託王毅帶回一份請柬,希望中美兩國元首能夠舉行一次正式會晤。當王毅與布林肯結束第一輪會晤,雙方一致同意為中美元首的舊金山會晤共同努力時,美方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
為了展現誠意,當地時間10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提前一天在白宮會見了王毅。拜登強調,美方樂見中國成功,兩國需要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競爭不是兩國關係的全面,雙方應負責任地管控競爭。
以王毅出訪為契機,中美雙方互相給足了面子,至少為中美關係帶來3點變化。一是中美關係出現了「解凍轉暖」的跡象。今年2月的「氣球風波」,讓中美關係受到嚴重衝擊。此後,包括國務卿、財政部長、商務部長在內的多位政府內閣高官陸續訪問中國,國會議員代表團、加利福利亞州的州長也加入了訪華的隊伍。政府高官、議員代表、地方一把手都在努力,此次王毅的出訪,也算是對美方的一次積極回應。
二是中美交流開始恢復。經過雙方的努力,中美經濟工作小組、金融工作小組首次會議已經結束,美國國防部代表應邀出席了北京香山論壇,外交磋商即將啟動。美方宣布,增加中美往來航班的數量,中方撤銷了一名美國議員在香港無牌持槍的起訴,這都是雙方相互給台階的具體體現。
三是雙方同意為促成中美領導人會晤共同努力。王毅強調,通向舊金山的道路並不是一馬平川,雙方需要抓緊時間,切實「重返巴厘島」,排除干擾、增進共識,才能為元首會晤的達成創造積極因素。
對比過往的霸道囂張,現在美國態度出現了反轉的跡象,這顯然有點出人意料。考慮到兩國關係的複雜性,在揮戈看來,這不過是美方被逼到牆角、迫不得已的一種表現。未來到底如何,讓我們繼續聽其言,觀其行。
環顧全球局勢,東歐、中東、東亞三個方向,現在的美國頂多能擺平一個。一個烏克蘭已經掏空了美歐的軍火庫,現在又多了一個以色列,唯一的結果只能拆東牆補西牆。東亞地區的任何變數,很可能成為壓垮美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此,拜登政府不得不對中美關係有所調整。
有國外軍事學者認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跟烏克蘭千差萬別,美國在此選擇跟中國對峙,絕對是一個戰略錯誤,因為中國消耗的成本遠低於對方。一旦美國自亂陣腳,中國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實現國家的最終統一。揮戈祝願這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