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持續升級,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實施全面封鎖,並出動戰機實施無差別轟炸。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說:「我們必將把哈馬斯擊垮,將他們趕盡殺絕。與此同時,以色列還發出通牒,要求加沙北部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全部南遷,這招致阿拉伯國家的強烈譴責和集體反對。對此,美國總統拜登警告以色列,美國將為以色列提供一切可能的軍事支持,但佔領加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不過,美國卻通過大型運輸機向以色列運送坦克和裝甲車,這表明美國是支持以色列發起地面軍事行動的,只不過嘴上說不支持以色列佔領加沙,是因為怕得罪阿拉伯國家。實際上,美國在巴以問題上從來不是一個客觀中立的調停者,而是只會偏袒一方的攪局者。如果美國想真心解決巴以問題,扮演調停者的角色,就應當搞清楚衝突的根源。很顯然,巴以衝突不斷的根源在於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訴求始終未被重視,「兩國方案」也未能落實到地,而以色列不僅對加沙實施長期嚴密封鎖,而且還在約旦河西岸蠶食巴勒斯坦的土地,甚至一言不合就向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人發動襲擊。
在美國政客看來,以色列戰機無差別的狂轟濫炸造成的傷亡,似乎要比哈馬斯「偷偷摸摸部署」的火箭彈造成的傷害更為合法。在對待巴以之間連綿不斷的武裝衝突時,美國總是有意無意的偏袒以色列,就連加沙地帶的民用醫院被轟炸,造成600多人傷亡的人間悲劇都可以不用國際社會進行深入調查。而正是因為美方的偏袒,才讓以色列有恃無恐地濫施武力。因此,美國的立場已經相當清晰明了,就是繼續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和軍事援助,支持其在加沙地帶扼殺對手。
不過,俄烏衝突幾乎掏空了美國的彈藥庫存,北約成員國的彈藥庫存也頻頻告急,這使得美國在同時應對俄烏戰事以及巴以衝突時,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是疲於奔命。其實,美國本來想利用俄烏衝突拖垮俄羅斯,並減少在中東地區的戰略投入,以便將更多的精力轉向印太,集中力量應對中國大陸的崛起。但現在看來,俄烏衝突陷入僵局,巴以衝突的爆發已經讓美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為此,美國開始調整對華政策,台海風向也有了微妙的變化。
據台媒10月20日消息稱,中國國民党參選人侯友宜在一場競選造勢活動中表態稱不支持「台獨」,因為「台獨」是戰爭風險最高的方式。侯友宜還提及,巴以衝突,加上已經打了一年多的俄烏戰爭,讓百姓顛沛流離,生命受到威脅。兩岸有同樣的宗教,文化及背景,兩岸本該和平相處,且比別人更有機會做到,但民進黨主政7年拒不選擇交流,溝通與對話。不過,侯友宜表態稱不支持「台獨」卻是一種倒退,因為他曾表示反對「台獨」。要知道,不支持「台獨」與反對「台獨」是兩碼事,侯友宜的這種表態顯然是在迎合美國的對台政策,以期在選舉中爭取到美方的政治支持。
日前,「美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在半年內第三次竄台,並反映出美國對台灣地區明年1月的領導人選舉的高度重視。由於國民黨和民眾黨已經就整合展開會談,更顯得羅森伯格此行時機微妙。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藍白陣營的整合談判陷入僵局,但還沒有完全破局。美方要實時掌握選情,更持續關注所有候選人的兩岸政策。因此,羅森博格在台期間,接連會晤民進党參選人的賴清德、國民党參選人侯友宜和民眾党參選人的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數月前已經赴美「面試」,但羅森伯格很快又和三人見面,不難看出美方對島內選舉的關注。
羅森博格在離開台灣地區前,公開撂下三句話,美方不會在島內選舉中「選邊站」,不支持「台獨」,並支持兩岸展開交流與對話。因此,侯友宜稱不支持「台獨」,就是迎合美國。與此同時,賴清德在出席島內一場活動時也高呼兩岸對話,這顯然是對羅森博格的一種回應。不過,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賴清德雖然在演講中,絕口不提「台獨」話題,並高調呼籲兩岸展開交流與對話。但他又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並提出兩岸對話要以「民意共識」為基礎,「對等尊嚴」為前提,「民主對話」為程序,「維持現狀」為核心。由此可見,民進黨是不會改變「台獨」主張的,國民黨短期內也不會改變其「拒統」心態。因此,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