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玉溪地域民族文化與交通安全相遇
會撞出怎樣的火花?
當本地網紅、達人「喊話」交通安全
村民們會有怎樣的體驗?
今天,跟隨小編到玉溪各地走一圈
更多不同地域、風格各異,創意新穎
喜聞樂見的農村普法題材
雙向奔赴的普法現場
精彩等著你!

本土歌手原創
把交通安全「說唱」出來
在玉溪元江美麗的哀牢山脈,雲霧繚繞的梯田之上,坐落著一個古老的哈尼村落—浪樹村。哈尼族淳樸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特別是每到「哈尼十月年」,就會停下手中的農活,穿上節日的盛裝,喝著濃烈的燜鍋酒,跳起歡快的民族舞蹈,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酒後開車晃悠悠,老婆孩子心憂憂。跟酒杯分手,和平安交友」。為了感染帶動哈尼同胞遵守交規、平安出行,來自玉溪元江哈尼山寨的原創歌手——哈莫兄弟,是玉溪交警隊伍里的優秀「義務交通安全宣傳員」,他們原創的《哈尼勸酒歌》,通過家喻戶曉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用哈尼族語言把交通安全唱進哈尼山寨,感染和帶動著周邊村民聆聽、傳唱,用歌聲傳遞交通安全,用歌聲守護家鄉人民!
守護一老一小
正能量團隊本色出演
為了讓交通安全宣傳形式豐富多樣,內容親切「接地氣」,普法入腦更入心,除本土歌手原創民族歌曲唱出來,用朗朗上口的曲調將安全出行提示融入村民生產生活;另一方面,以民俗文化為紐帶,聯合本土正能量網紅團隊,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力量,把交通安全知識同微電影、民族舞、情景劇、普法劇等文化形式掛上鉤,通過這些「花活」讓交通安全知識得到更具體的詮釋,凸顯不同地域特色。
農村安則全局安。聚焦農村地區「一老一小」,針對三輪摩托車、貨車違法載人、不戴安全頭盔、麵包車超員、無牌無證等違法行為易發多發,拍攝製作農村普法網路短劇,通過打造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少數民族形象,變官方普法為村民普法,用最樸實的語言,最直接的表達,輻射帶動廣大農村群眾關注交通安全,遵規守紀出行。
豐富文化內涵
讓交通安全可感可傳
玉溪交警除了把本土歌手吸納進「義務交通安全宣傳員」隊伍,聯合正能量網紅團隊拍攝網路普法短劇外,還結合不同地域方言土話、民族民俗等特點,充分調動派出所所長、村支書和民輔警積極性,把交通安全用「喊話」的形式喊出來。
同時,積極探索交通安全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引導傳統藝術、地域文化助力現代交通安全文化傳播,讓玉溪本地交通安全可學、可親、可感、可傳。
今年以來,先後製作推出新平戛灑《傣家小卜冒雙語喊麥 阿哥阿妹聽我款!》、通海興蒙《蒙古語說交規 來自通海興蒙的限定款》、澄江九村《九村派出所所長90秒「土味」喊話》等土味宣傳系列共六期,讓玉溪本土方言白話、彝族語、蒙古族語等雙語交通安全音視頻走進村村寨寨,用歌聲、家常話、唱跳傳遞交通安全,內容通俗易懂、簡單直接、親和力爆棚,深受當地群眾喜歡。
用好農村陣地
突出不同群體精準覆蓋
自2023年3月以來,玉溪公安交警部門以農村事故源頭預防為核心,借力「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聯合企業、單位、學校、「法律明白人」、志願者團隊等不同力量,線上開設「玉溪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專區,線下開辦「美麗鄉村行」巡迴宣講普法課堂,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受眾面,深化五種宣講模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互動體驗感強,吸引了廣大群眾關注參與。截止目前:全市共組織開展美麗鄉村行巡迴宣講1315場次。

通過農村大喇叭陣地,播放玉溪本土方言白話、彝、蒙、哈尼等雙語音頻,內容通俗易懂、簡單直接,讓村民們在田間地頭天天看,耳濡目染受教育,推動大家實現從「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的轉變。

以文載道,育人化人。不管是微電影、山歌小調、民族舞蹈,又或是快板小品、情景劇、普法劇等,玉溪交警充分挖掘本土民俗文化資源特色,將交通安全融入其中,創作膾炙人口的交通安全宣傳作品,把文明交通理念傳遞至千家萬戶,實現交通安全知識宣講的通俗化、大眾化、時代化。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立足本土地域民俗文化資源特色,豐富交通安全宣傳表現形式,引導廣大交通參與者自覺養成向上向善的交通行為習慣,推動交通安全文化實踐遍地開花。
來源:雲南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