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近史演繹
編輯|近史演繹
2023年,國際局勢陷入緊張,俄烏衝突成為全球焦點。多國向普京發出通緝令,使其無法出席重要國際會議。
與西方對抗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朝鮮。普京究竟是因怕被逮捕而不出席會議?還是其他原因,朝鮮的態度又為何與眾不同?
普京未必真的「怕了」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期未出席多個重要國際會議,外媒紛紛猜測這是因為普京「怕了」。然而,僅從「怕」這個角度去判斷普京的決策似乎過於片面。
事實上,在俄烏衝突這個歷時17個月的艱難時期,普京面對的是西方國家前所未有的制裁壓力。美國不僅全力支持烏克蘭,還派出軍事專家指導作戰,讓烏克蘭得以頂住俄軍攻勢。儘管如此,普京還是選擇以一國之力挑戰整個西方陣營,展現出十足的魄力和決心。
這與普京的個人風格和歷史背景不無關係。普京出生於列寧格勒一個工人家庭,自幼經歷蘇聯衛國戰爭的艱難歲月。他本人曾在克格勃任職多年,深諳權謀術數,政治手腕高超。普京上任後果斷地打擊財閥寡頭,展現過強硬作風。因此,僅從過往作為判斷,普京似乎不像會因「怕」而退縮之人。
作為曾經的克格勃高級情報員,普京歷經種種磨難成長,執政以來,一直保持著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2003年,剛上台的普京就開始收拾俄羅斯的寡頭勢力,不畏權貴,迅速將其中7位掌握重要國企的寡頭打入監獄。這一舉動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2014年,為響應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的呼聲,普京果斷出兵克里米亞。西方國家集體譴責並對俄實施嚴厲制裁,但普京毫不退縮。2022年2月,為解決烏東問題,普京再次出兵烏克蘭,頂住了全球範圍內的抵制壓力。
在俄烏衝突進入膠著狀態的當下,普京明白自己肩負著1億4千萬俄羅斯人民的期待。這個責任遠比出席任何國際會議重要。就像古代軍事家所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普京本人安然無恙,俄羅斯就有希望,勝利終將到來。
普京深諳大局,他更看重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錯過一兩個會議對俄羅斯的大戰略沒有實質影響。放眼望去,美西方打壓日益加劇,普京此時此刻審時度勢,抓緊國內經濟建設,鞏固戰線,才是當務之急。
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在承擔民族責任的時刻,自會舍小求大,一心一意謀劃大局。普京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他的氣魄從未改變。當西方媒體揣測普京「怕了」,不敢出席會議時,普京仍在為俄羅斯的未來默默打算。他等待的,是屬於俄羅斯的新輝煌。
事實上,普京不出席國際會議,更多是基於謹慎考慮。俄烏衝突以來,美西方對俄羅斯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制裁措施,普京深知西方勢力蠢蠢欲動,自己若是離開俄羅斯國土,恐怕會成為西方製造事端的借口。因此,普京選擇避開重要國際會議,專心處理國內事務,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同時,這也體現了普京強大的定力和胸懷。在外界誤解聲一片的情況下,普京沒有著急澄清或反擊,而是繼續沉著應對。正如中國古訓「韜光養晦」,普京深諳消極應對的藝術,這種平和的姿態也將為俄羅斯贏得更多好感。一位真正的政治家,總是能置身事外,成就長遠利益。
當然,普京的低調處事,也是對西方的一種無聲警告。在俄烏衝突陷入膠著之時,普京的缺席向西方表明,俄羅斯有能力獨善其身,西方的孤立無效。普京的鎮定自若更顯示出俄羅斯的實力和自信,不會被西方的施壓打亂節奏。這種持之以恆的韌性,將會成為俄羅斯戰勝困境的關鍵。
普京低調出席國際會議,體現的遠不僅是西方猜測的「怕了」,而更多的是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在這個多事之秋,普京深知自己的位置和責任所在。當西方誤會他的時候,普京仍在堅定推進俄羅斯的偉大復興。
這才是真正的普京,普京的退場背後可能有深思熟慮的戰術考量,而不一定是出於「怕」。當務之急是鞏固國內局勢,絕不會輕易放棄俄烏矛盾的主動權。只要普京仍在位日,西方最好不要因為他的暫時低調就誤判局勢,否則還會被未來的局勢反轉打個措手不及。
新興大國崛起引發西方霸權焦慮
為了邀請普京出席會議,巴西政府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為普京明年出席G20峰會保駕護航,引發國際社會熱議。
有評論認為巴西此舉展現新興大國應有之囂張,也有觀點指責其向強權低頭屈服。無獨有偶,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此前親自飛訪莫斯科,與普京舉行高規格會晤,雙方就加強各領域合作達成共識,彰顯朝鮮站隊之堅決。此次朝鮮一方給予俄羅斯的則是擲地有聲的六個字「加強朝俄合作!」種種跡象表明,西方長期主導的國際體系正遭遇新興力量衝擊。
巴西棄規迎普,或許有迎合強權之嫌,但也可視為維護國家利益之舉。其一再強調司法獨立,試圖平衡各方關係。放眼世界,各國無不以本國利益為重。西方國家干涉他國內政頻發,巴西能否守住底線仍需觀察。
朝鮮展現出對中俄戰略價值的清醒認知。其先後表態支持俄烏爭端各方和談,後又加緊與俄羅斯合作。此舉被視為對西方的警告,亦為朝鮮爭取戰略空間。儘管表面朝氣蓬勃,朝鮮內部問題依舊複雜。其能否在大國博弈中獲益,仍有變數。
中俄兩大勢力急需新合作夥伴,積極拓展影響力。巴西、朝鮮等國也看準大國需求,出於自身發展需要與之攜手。但各國利益終難避免矛盾,合作前景尚待觀察。西方國家眼見影響力下滑,焦慮情緒浮現,但世界格局演變已難掣肘。各國需要保持理性、謀求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
金磚國家:來自中俄的影響力,新興力量的崛起與西方霸權的衰落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過去單極世界不同,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共同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秩序。金磚國家組織的崛起標誌著新興經濟體力量的上升。
金磚國家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五國組成。這五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正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金磚國家GDP總量達到27.5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24%,增速遠高於發達國家。與此同時,西方國家面臨歐債危機、經濟衰退等困境,其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被逐步削弱。這標誌著世界經濟力量格局的深刻變化,傳統西方發達國家不再主導世界經濟秩序。
具體來看,中國經濟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2020年GDP達14.7萬億美元。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工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正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來拉動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
與之相比,美國和歐盟國家由於經濟衰退和新冠疫情的衝擊,面臨工業空心化和社會撕裂的嚴峻問題。尤其是此前特朗普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進一步削弱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實力。新興市場國家崛起使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向東方轉移,西方的經濟主導地位不可避免地下降。
在國際政治領域,金磚國家積極推動南南合作,呼籲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對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提出挑戰。中國和俄羅斯在金磚國家框架下,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戰略協作,共同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例如,在敘利亞危機中,中俄堅決維護敘利亞主權和領土完整,阻止西方國家的軍事干預。在烏克蘭危機中,中俄呼籲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危機。中俄緊密合作,有力遏制了西方國家推行「顏色革命」的企圖,維護了地區和平穩定。這表明中俄均希望通過和平方式化解地區熱點問題,而非西方所奉行的以武力為後盾的霸權主義作風。
在聯合國等國際多邊平台,中俄都主張積極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增加發展中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使現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俄的密切合作對當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有力的制衡。
當然,金磚國家也面臨一定的困境和挑戰。巴西由於經濟衰退和政局動蕩,對外交往明顯收縮。印度受制於發展中大國的身份,在某些問題上與金磚國家立場有差異。金磚國家內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差異也制約了合作。這些因素都對金磚國家的團結合作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未來,金磚國家仍需要加強戰略協作和政策協調,推動機制建設,增進戰略互信,維護共同利益,共同推動多極化和世界秩序的民主化。新興力量的崛起勢不可擋,西方霸權主義註定將退出歷史舞台。我們有理由相信,金磚國家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