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當地時間8月24日下午1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開始向海中排放核污染水。東京電力公司在當天舉行的臨時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當天計劃排放的核污染水量為200至210噸,每日排放情況將於次日公布。首次入海將持續17天,每天將釋放核污染水約460噸,總量約7800立方米。
日本政府不顧國內外多年反對,終於將「污水排海」計劃付諸行動。日本為何如此急於將污水倒入大海?核污染的水什麼時候會到達我們的海岸?以後還能吃海鮮嗎?針對以上主要問題,根據公眾留言進行了整理。
問:日本為何如此急於將污水排入大海?
2011年3月,日本發生強烈地震和海嘯,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最高級別7級核事故。東京電力公司隨後向 1 號至 3 號機組的安全殼注入水,以冷卻反應堆堆芯。核電站已儲存約130萬噸核污染水,地下水和雨水繼續以每天140噸的速度流動和上升。
▲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儲存設施。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隨著時間的推移,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主廢水庫已接近飽和。東電聲稱,福島第一核電站面積有限,沒有更多空地來建造大量儲罐。現有137萬噸水庫庫容到2023年秋季將完全耗盡。此外,一旦發生大地震,存在大量核污染水釋放的風險,因此核污染水發電廠在排放到海洋之前必須經過過濾、清潔和稀釋。
國際環保組織警告稱,福島核電站7號、8號機組規劃建設場地以及墓地及周邊地區有土地可用於建設核電站。 。格雷茲尼察。如果建20個大型污水池,可以儲存污水約48年。但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表示,他們需要時間與福島地方政府和土地所有者進行談判。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在眾多選擇中選擇海洋排放?
事實上,日本用核污染水清洗的方法並不是入海的唯一選擇。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2016年,日本政府工作組提出了廢水處理的五種方案,包括地下注入、排入海中、蒸汽釋放、電解釋放並固化以及處置。分析表明,稀釋廢水並將其排入大海是所有可能選擇中最便宜、最快的。
▲ 5種清算方案的成本不同。圖片來源/截圖央視新聞
在這五個方案中,將污水排入大海預計將花費1.7至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2至2.03億元。最昂貴的方法是將其治癒並埋在地下。預計成本約為2431億日元,是傾倒海中成本的數倍。此外,注入地層至少需要180億日元;電解釋放將花費1000億日元; Steam發行將耗資349億日元。
日本化學工程師、日本公民原子能委員會成員河合康郎表示,日本政府忽視了處理核污染水的更可行的選擇,而選擇了最便宜、最具破壞性的方法,即從湖中排放水。這種做法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三問:為什麼說被核武器污染的水「達標」站不住腳?
據CCTV-4報道,「多核素處理系統(Alpe)」是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將受污染的水從核心排放到大海的計劃的關鍵。日本堅持將ALPS處理後的核污染水稱為「處理水」,甚至鼓勵日本政客在公共場合飲用。事實上,「多核素處理系統」運行過程中仍存在問題。 2016 年,該設備檢測到四次泄漏。 2018年,人們發現所謂的「純凈水」中的鍶等放射性物質超出了法定限量。到2021年,ALPS用於吸收廢氣中放射性物質的過濾器幾乎一半已損壞。
▲日本福島核電站示意圖,該電站正在向海洋排放受污染的水。圖片來源/央視網
今年5月,福島第一核電站港口捕獲的海魚放射性元素銫嚴重超標,達到每天1.8萬貝克勒爾。公斤。該值達到日本國內標準的180倍。 。
問題4:將污水排入大海會產生哪些負面後果?
研究表明,福島核電站污染的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其中許多放射性核素沒有有效的技術來凈化。德國海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這些放射性物質自釋放入海之日起57天內即可擴散到太平洋大部分地區,10年後可擴散到世界海洋。大氣環流可以通過核污染將水蒸發成雲,然後變成雨並散布到整個地球。潛在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
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會被海藻吸收,形成穩定的有機氚,被魚蝦消耗,最終到達人類的餐桌。此外,鈷60在核污染水中的半衰期約為5.27年。當它衰變時,它會發出伽馬射線。人如果長期接觸伽馬射線,會引起血液系統疾病。核污染水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從六年到五千多年不等。
五個問題:被核武器污染的水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我國海岸?
6月22日,《研究模擬日本排海核污染水擴散過程:需要240天到達中國海岸》的報道引發網路熱議。據報道,該研究由清華大學團隊進行分析。模擬結果顯示,帶有核污染的水將在釋放後240天到達我國海域,並在1200天後到達北美海岸,幾乎覆蓋整個北太平洋。
▲放射性氚擴散模擬的顯微結果。圖片來源/網路
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研究員余文認為,根據此前對福島核災難的監測,大部分污染物將向東擴散,然後跨越太平洋。一小部分污染物將通過西太平洋薄膜水向西南擴散,在一年半至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進入我國海域。
問題六:海鹽和貝類可以正常食用嗎?
最近,韓國海鹽的需求量有所增加。由於日本計劃排放福島核電站廢水,韓國的一些消費者和零售商開始囤積海鹽。對此,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張彥軒表示,我國的鹽與韓國的鹽不同。主要來自鹽井,污染區域除外。居民無需儲存多餘的鹽。
2012年起,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納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框架。因此,大家應該引起重視,不要過於擔心。我們通過官方渠道購買的海鮮均符合國家基本檢測標準,可以放心享用。
▲ 通過官方渠道購買的海鮮均符合國家基本檢測標準,可放心享用。圖片來源/網路
此外,受日本核輻射污染的水體對我國沿海漁業影響不大。因為根據北太平洋地圖,核污染將由日本西北暖流攜帶,首先通過北大西洋暖流到達加拿大海域,然後擴散到日本西海岸附近海域。美國最終通過北赤道暖流到達中國台灣海域,並繼續擴張。進入東海。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沿海水是從內河引入的,進一步減少了影響。但對我國偏遠海域漁業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在選擇和食用海鮮時,需要了解其產地和品種,並根據相應的標籤和信息做出判斷。
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核能研究院研究員劉森林也表示,日本受核武器污染的水經過環空後,與我國接觸海域的核輻射量有所增加。 (海流)。將會大大減少。劉森林表示,中國人沒有必要恐慌。
問題七:日本輸華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日本輸華食品放射性污染問題,持續評估日本食品放射性污染風險並及時應對。我國海關總署此前明確表示,為防止受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輸華,中國海關當局已禁止從日本福島等10個地市(市)進口食品。對於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將徹底審核相關證明文件,加強監管,嚴格執行100%檢驗。海關總署8月24日中午發布通報。為全面防範日本福島核電站污染水入海放射性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風險,保障進口食品安全,海關總署決定全面暫停水產品進口(包括食用水產動物產品)自8月24日(含)起從日本進口。上游新聞包括央視新聞、央視、澎湃新聞、成都商報、海關總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