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上個月參觀了位於上海的波音公司
近日,《紐約時報》一則報道指出,幾十年來,美國的企業巨頭們將中國視為搖錢樹,「垂涎」中國的數億消費者,還聲稱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在中國開展業務也被視為不可錯過的機遇。但這些美企高管如今對中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報道稱,「在中國的西方公司正面臨巨大的壓力,中國經濟舉步維艱,與美國的關係陷入緊張,長達三年的疫情限制造成了尚未癒合的裂痕。」但報道又話鋒一轉指出,體量達18萬億美元的中國經濟,雖然困難重重,但美國企業依然不容忽視,很難離開。原因很簡單,撤出中國市場,意味著這些企業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失去「先手優勢」。所以,許多西方公司仍將在華業務視為長期投資,只不過回報與風險是並存的。
近期以來,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炮製所謂「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誇大在華投資的「風險」,完全不符合中國當前的真實情況,這些噪音的實質是延續一些西方國家在貿易上打壓、在技術上封鎖、在輿論上唱衰中國的一貫做法。
中國是蘋果手機最大的市場之一
《紐約時報》還提到,美國企業在中國需要操心的地方有「一長串」。首先,西方公司會遭到一些突擊檢查,而且罰款很重,會破壞交易,監管法規會限制數據的轉移。其次,中方今年公布的反間諜法,會增加做生意的成本。其餘還有一些「灰天鵝」因素,也就是雖然不太可能發生,但仍然有可能發生的事。比如,再次發生疫情、更多美國制裁,或者邊界發生公開衝突。
但是對於中國而言,重視國家安全,統籌發展與安全,是中國維護主權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於在華投資的外企,中國只會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學美國搞些有的沒的。一些美西方政客和媒體故意歪曲中國的法治行為,進而誤導他們的企業和公眾。這種做法既有對中國根深蒂固的偏見,也暗含著想要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考量。
瑞幸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和營收已經超過星巴克
除此之外,美國官員的立場也讓美企對華展開貿易和投資的問題複雜化,因為他們的情緒已經轉向反對中國。美國有百年歷史、生產發動機的跨國公司康明斯(Cummins)發言人米爾斯表示,「美國企業如果對中國還是生意做歸做,採取一切照舊的態度,可能會被國會傳喚。假如說了中國的任何好話,就會坐上被告席。」
他也認為,削減中國業務是不可行的。因為康明斯作為一家發動機、發電機和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在中國有21家工廠,利潤約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康明斯公司正是在中國的成功,才帶來了在全球各地的成功和美國就業的增長。
而且,其他公司也有同感。美國航空航天和國防承包商——雷神技術公司的CEO雷格·海耶斯今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必須找到一種相處之道。雷神技術公司在中國有兩家子公司,生產商用發動機、航空系統和客艙,將供應鏈撤出中國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個市場太大,對美國經濟太重要了。
雷神技術公司CEO雷格·海耶斯:可以降低風險,但無法與中國脫鉤
目前,一些美國企業正試圖在政治審查和生存之間取得平衡:因為如果不與中國企業在研究和創新方面展開競爭與合作,就有可能在全球市場上,被中國競爭對手打敗。實際上,美企仍然留在中國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著龐大的消費市場。無論是汽車製造商、科技公司還是奢侈品牌,都深知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撤離中國,意味著失去了那些對於利潤增長至關重要的消費者,這將直接導致其市場份額的下降。美國企業們很清楚這個後果會對他們的收入造成巨大的衝擊。
其次,中國的投資環境在過去幾十年里有了巨大的改善,美國政府不承認也罷,但這對於美國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多的商機和機遇。撤離中國,不僅僅意味著失去了這些機會,還意味著錯失了與中國這個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建立長期合作的機會。美國企業們很清楚,失去中國這個市場,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場巨大的損失,他們不敢輕易放棄。
沃爾瑪在中國大約有400—500家門店
此外,撤離中國對於美國企業而言,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人才斷層和生產線的轉移問題,這將對企業的運作和效益造成重大影響。美國企業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供應鏈關係。中國的製造業帶來了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其中一部分是為美國企業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撤離中國,將導致供應鏈的中斷,對於企業的生產和運營將帶來巨大影響,這樣的後果顯然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實際上,真正拿子虛烏有的「安全問題」,壓制外國投資的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這種蓄意誤導只會扭曲市場,對抗性思維不會有任何出路。美西方國家讓政治偏見凌駕於經濟理性之上,執著於對中國投資環境的造謠和抹黑,只會讓本國企業錯失更多合作發展機遇,損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