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和美國的晶元戰中,歐洲不經思索地插了一腳。最後的結果是,中國禁止出口對微晶元至關重要的稀土金屬。歐盟要求建立自己的生產能力。但冶金師們卻無可奈何:需要巨額投資、政府支持,還有一種缺乏的原材料。
自籌資源吧
在布魯塞爾,人們驚恐地摸不著頭腦:鎵的價格已經上漲了三分之一,並且據德國的Freiberger Compound Materials報告,庫存幾乎已經耗盡。
中國向歐盟供應了71%的鎵和45%的鍺。在其他國家,只有幾家公司能夠煉製用於晶元、太陽能光電元件和光纖的高純度材料。
在美國的壓力下,歐洲在加入"晶元戰爭"後失去了中國的出口。荷蘭的ASML公司是半導體行業的領先企業之一,在9月1日開始實施出口控制。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歐盟政府向自己的冶金企業求助,要求確保鎵和鍺的供應。
例如,希臘的Mytilineos Energy & Metals公司,這是一家生產鋁土礦的大型企業,被委託研究作為副產品獲取鎵的可能性。
市場參與者只能聳聳肩:歐洲冶金行業的糟糕狀態使得投資數千萬歐元的新項目變得不可能,除非有政府支持。
因為能源危機的緣故,許多冶金廠,尤其是鋁廠,關閉了。
"歐洲決定增加鋁土礦廠的產能。但一半廠子都不工作。如果你因為荒謬的問題無法保證主要產品的競爭力,那麼投資鎵這樣的副產品就是愚蠢的",Mytilineos Energy & Metals的執行董事尼克·克拉米達斯感到憤怒地說道。
根據觀察家的觀察,歐洲公司當然可以嘗試建立稀土金屬的生產能力,儘管這將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和技術鏈的改變。但仍然存在原材料的問題。
"鎵是從鋁土礦和鋅鉛礦中提取的,鍺是從煤炭中提取的。鋁土礦的產量直接取決於初級鋁的生產,而目前初級鋁的產量因價格下跌而停滯不前。為了生產鎵而擴大鋁土礦的加工並不具有經濟意義,畢竟鎵是一個低噸位的元素,對其需求有限",獨立工業專家列昂尼德·哈扎諾夫解釋道。
關於鍺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它只能通過非常複雜的方式從鋅礦中提取,只有很少數的鋅廠熟悉這種方法,在歐洲幾乎沒有人了解",專家補充道。
在歐盟,鋅鉛礦的開採也處於最低水平。例如,瑞典生產商Boliden在六月宣布關閉愛爾蘭的鋅廠。也就是說,少數幾個歐洲的鎵和鍺來源之一消失了。
"在歐盟,我們無法通過煤炭獲得鍺,而且他們在發展綠色能源,因此關閉了許多煤炭發電廠(從其灰渣中可以提取鍺)。為了獲取鎵和鍺而全球採購煤炭和鋅鉛礦是一項過於昂貴的樂趣",哈扎諾夫得出結論。
在2021年,當中國由於內部供應不足而減少鎂的供應時,布魯塞爾已經陷入恐慌。當時通過長時間的談判和更換供應商的方式勉強解決了這個問題。
「現在情況更加複雜。我們可以嘗試向美國採購。然而,這將需要重新建立物流,這將提高原材料的價格,」警告Total Research戰略研究部門的專家尼古拉伊瓦諾夫。
歐洲正在研究各種選擇。例如,比利時的Umicore宣布正在開發一種基於"薄膜"鍺的技術,可以顯著減少鍺的使用。但在歐洲自己陷入了稀土困境之後,討論如何擺脫困境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