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議會通過《晶元法案》,要求到 2030 年歐盟晶元產量佔全球 20% 。立個法就能要求,簡直比蘇聯都更計劃經濟。歐版人定勝天、畝產萬斤了屬於是。
近年來,歐洲晶元製造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其中最顯著的包括缺乏高端製造設備和能源短缺。相比之下,中國在晶元製造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歐盟需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幾個歐洲工業最發達的國家的用電情況。據統計,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用電占其總用電量的比例不會超過40%。根據這一數據,可推斷出這四個國家需要拿出10%的工業用電來製造晶元。這是否會對其他工業部門造成衝擊,這是一個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因素是歐洲的發電量正在逐漸下降。以德國為例,2015年至2022年期間,德國的發電量從6487億度下降到了5068億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德國對煤炭電廠的關停以及核電站停運所導致的。其他歐洲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與此相比,中國的發電量迅速增長。根據數據顯示,中國自2010年至2022年期間,發電量從42100億度增長至88500億度,遠遠超過歐洲的發電量。
在面對這些差距和挑戰時,與中國進行合資合作成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首先,歐洲可以邀請中國的光刻機企業ASML參與合資,並在中國實施投資和設廠計劃。ASML作為領先的光刻機製造商,可以提供先進的製造設備和技術,幫助歐洲提升晶元製造能力。
通過與中國合作,歐洲晶元製造業將獲得巨大的機會。與此同時,歐洲還應該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解決能源短缺問題。此外,政府可以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增加對晶元製造的投資。
最重要的是,歐洲需要加強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提高自主創新水平。這樣才能在全球晶元市場中佔據更有競爭力的位置。
歐洲晶元製造業面臨著諸多挑戰,但通過與中國的合資合作、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資、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等措施,歐洲有望實現晶元產量的提升和自身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