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當選菲律賓第17任總統後,馬科斯一改前任杜特爾特「中立遠美」的總體路線,持續向美國釋放善意,在經貿、防務等方面加強與美方的合作。雖然傾向於親美的一面,也在南海與中國有一定程度的摩擦,但馬科斯上台以來中菲兩國關係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然而這份平穩在馬科斯訪問美國之後還能否繼續保持呢?
據《南華早報》和路透社等外媒報道,馬科斯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時,當面表示禁止進駐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美軍,利用菲律賓進攻中國,或介入台海等中國內政問題。結合在他訪美之前會見到訪的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對中方做出的承諾來看,馬科斯顯然在兌現自己做過的承諾。
事實上在開始訪美前,馬科斯就在採訪中表示,菲律賓將繼續為和平而努力,不鼓勵任何國家採取任何涉及菲律賓的挑釁行動,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與拜登會面後,在談起最新向美軍開放的4個基地時,馬科斯也強調禁止入駐的美軍進行任何可能對中國造成威脅的動作,如集結兵力、囤積彈藥、部署導彈等。
此外,馬科斯政府也不允許美軍利用菲律賓為前進基地,介入台海局勢,更不會在美國插手台海可能的戰事時,派菲律賓軍隊支援美軍。
單看這方面的內容,似乎馬科斯是專門去華盛頓強調,與中國的關係不能被破壞。實際上馬科斯訪美的主要任務,是落實根據1951年安全協定承諾,一旦戰事爆發美國會保護菲律賓到什麼程度。
在舉行會晤之後,對這個問題拜登表示美國對盟友的防禦承諾是「堅定的」,並表示美國對菲律賓的協防承諾範圍覆蓋南海地區。隨後馬克斯稱,鑒於菲律賓地處「目前可以說是地緣政治局勢最複雜地區」之時,美國作為唯一條約盟友,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明顯,經過閉門會談後,美菲雙方已經就擴大軍事合作達成更深層次的共識,其中自然也包括協助美國海軍和美國海岸警衛隊介入南海的力度和深度。
結合不久前,美菲聯合舉行參演兵力高達1.7萬人的「肩並肩」演習,以及美國海岸警衛隊宣布永久在印太地區部署海上執法力量這兩件事來看,馬科斯所說的不允許任何國家利用菲律賓對中國造成威脅,能否落到實處暫時還需要打一個問號。即使菲律賓真的做到了,總體上親美的政治氛圍,也可能讓馬尼拉在面臨最終不得不選擇的時候,做出與這個承諾相悖的選擇。
在關於台海問題的立場上,馬科斯確實兌現了之前對秦剛外長的承諾,但這個兌現仍然不是百分之百的。作為距離台海最近的國家之一,菲律賓必然清楚地知道中國在台海問題上有多嚴肅和絕不動搖,也知道一旦牽扯進台海問題,以菲律賓的實力和體量,能少損失一點就算幸運了。所以馬科斯才會在訪美之時,對美方來說「不合時宜」地提及不允許美軍利用菲律賓介入台海這個問題。
換個方向來看,馬科斯的這個表態,是不是等於說明若台海戰事爆發,美國一定會選擇出兵,干涉中國內政?
另外,在菲律賓更關注的南海方向,則反映出馬科斯政府的兩面性了。就在他訪美前幾天,中國和菲律賓海警在仁愛礁海域發生正面衝突,最終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在中國海警船的強力攔截下被迫返航,但這也無疑表明菲律賓仍然沒有放棄挑釁中國領海主權的意圖。而且從屢次小規模衝突和摩擦來看,菲律賓海岸警衛隊都總結出三步走的「工作經驗」了。
首先,由菲海警船打頭,帶著執法船和漁船明火執仗地往中國領海里沖;接著船隊同行的西方記者開工,拍下中國海警船攔截菲律賓船隻的圖像或視頻,製造「中國在南海欺負菲律賓」的「鐵證」;最後,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或菲外交部,配合西方媒體的宣傳,對中國保衛主權的正當行動提出抗議,形成對中國的輿論攻勢。
可以確定的有兩件事,一是中菲在南海的衝突並不會立刻就消失,而且隨著美國的鼓動和菲律賓國內親美勢力抬頭,此類事件反而有增多的可能。二是以實力對比來看,菲律賓海警很難佔到什麼便宜,更不用說對我國形成什麼優勢,所以馬科斯才會在訪美時與拜登談妥了美國海軍和海岸警衛隊擴大在南海的存在。
對美國來說,菲律賓卡在台海、南海和西太平洋的交匯處,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夠得到菲律賓的邀請,在這個「三岔路口」實現永久駐軍,甚至還能把海上執法力量一併派過去,簡直屬於天上掉餡餅,為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提供保護,又能算得上什麼大事?
儘管美國的承諾,可信度實在不高,但從當前的局勢判斷,馬科斯訪美的成果還是存在的。但也可以看出來,馬科斯政府實際上還是有著騎牆派的一面,打算在中美之間玩平衡,待到關鍵時刻再做出最終選擇,對處在菲律賓這種地理位置的小國家來說,區別只在於「平衡」是百分之百的,還是內 中佔比仍有多寡之別。
問題的關鍵是,當美國面臨足夠大的利益時,還會不會遵守對菲律賓的承諾?屆時菲律賓又該如何處理與中國關係,或者說很可能同時得罪中美後,菲律賓的又該如何抉擇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