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1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到今年年中,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達到14.286億,在外界矚目下,印度離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只有一步之遙。對印度來說,這是得是失?數億年輕人加入勞動力大軍,將是「人口紅利」還是「人口負擔」?印度又能否抓住時間窗口,摘到「人口紅利」的果實?
「遲早的事」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19日發布的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預估,印度人口將在2023年年中超過中國,達到14.286億,比中國的14.257億人口多出290萬。排名第三的是美國,屆時預計人口將達3.4億。
聯合國官員表示,由於數據存在不確定性,無法確定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具體日期。
據悉,印度上一次人口普查還是在2011年進行。原定於2021年進行的人口普查因疫情推遲,至今仍未重啟,因此印度人口具體數據仍是個謎。
不過,雖然印度人口總數正在不斷增加,但人口增長速度卻在放緩。印度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印度人口十年內的年均增長率為1.2% ,而此前的十年則為1.7% 。
分析認為,印度人口總數超過中國,並不令人意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所長鬍仕勝指出,由於印度居高不下的生育率,印度人口總量超越中國是「遲早的事」。目前,印度總和生育率維持在2左右,即一位印度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兩個後代,已高於中國。
印度人口不僅多,也更年輕。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數據,全球每五個25歲以下的人就有一個是印度人。半島電視台稱,印度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已達11億,佔總人口比例高達75%,高於任何其他主要經濟體。
胡仕勝說,印度人口年輕化趨勢明顯,預計未來15至64歲人口比例將大幅超過中國。目前,印度的年齡中位數為27歲左右,中國則是37歲。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則指出,雖然印度人口絕對數將超過中國,但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生育率也從上世紀60年代平均每個婦女生六個孩子,到目前的兩個。不過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印度人口結構仍處於有利階段,且將持續相當長時間。
《紐約時報》稱,印度人口的不斷擴張將帶來在地緣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實力,這也是印度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文章還將此與印度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以及今年印度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相提並論。
「雙刃劍」
有分析認為,印度勞動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正在給印度帶來「人口紅利」。所謂「人口紅利」是指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比例上升所伴隨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機遇。
然而,一系列隱憂也隨之暴露在聚光燈下。印度能否利用其人口優勢?人口增長給印度帶來的將是「紅利」還是「負擔」?
胡仕勝認為,對印度而言,年輕人口快速增長,機遇與挑戰並存。如果年輕人口有效就業,經濟增長就會得益於比較優勢,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也會得到發展,這與東亞發展模式類似。但如果勞動力就業率不充分,年輕人口增多就將成為人口負擔,「人口紅利」將無法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輿論認為,印度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就業機會。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近日一群來自印度各地的年輕人湧入印度金融中心孟買,他們都想在警察隊伍中謀得一個崗位。但競爭相當激烈:65萬人申請,只有8000個崗位。
「印度的年輕人口膨脹是一把雙刃劍。」半島電視台指出,為了從中獲益,印度需要為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數百萬人創造就業,這是印度目前尚無法應對的挑戰。根據對官方數據的分析,印度每年有近500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而印度政府針對特定行業的激勵計劃只能在5年內創造600萬個就業崗位。
有分析稱,如果無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工資水平,越來越多印度人將不再找工作。
獨立智庫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就顯示,今年3月,印度整體勞動力參與率僅為39.8%,這與美國、中國、日本等超過60%的勞動力參與率形成鮮明對比。該中心數據還顯示,印度3月失業率達到7.8%,創三個月來的新高。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未來20年里,還將有2億印度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經濟學家已表示,如果不對基礎設施進行更多投資,不採取變革刺激出口導向型增長,印度將很難為這些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製造業佔印度經濟產出的比例已從2006年的17%降至14%。
分析認為,疫情後印度就業市場復甦乏力,導致農業工作在印度總就業中的份額增加,製造業的就業比例進一步下降。目前,印度近45%的勞動力受雇於占其經濟總量約五分之一的農業,本質上是一種「隱形的失業」。
「印度正坐在一顆定時炸彈上。」印度商學院教授錢德拉塞卡爾·斯里帕達(chandrasekhar sripada)認為,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創造足夠的就業,印度將出現社會動蕩。
但對於「定時炸彈」的說法,胡仕勝認為,印度的就業率低,是指正規的就業率低。由於大部分印度人口生活在農村,很多人就近在非正規的經濟部門就業,因此說印度社會將出現動蕩言過其實。但這種就業屬於低效就業,掙多少花多少,對印度經濟和生活狀況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並不大。
「人口焦慮」
輿論認為,雖然人口增長將帶來龐大的勞動力和經濟增長潛力,但古往至今,「人口第一」這個頭銜和發展水平往往並無直接關聯。
相反,在公布印度人口即將超過中國同時,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也表示,「人口焦慮」正廣泛滲透到印度的公眾輿論中。不止印度,巴西、埃及和奈及利亞等人口大國都普遍有一種看法,即這些國家「人口太多、生育率太高」。
早在2019年8月的「獨立日」演講中,當時剛剛獲得連任的印度總理莫迪也曾將印度人口快速增長的現象稱為「人口爆炸」。他表示,「人口爆炸」影響了印度的持續發展,對此感到憂心。
對此,林民旺表示,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印度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而且印度並不是現在才站在「火山口」上,而是一直站在「火山口」上。
林民旺稱,除印度外,同處於南亞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也面臨人口增長太快所帶來的負擔。巴基斯坦近年來經濟穩步發展,但人口的高速增長卻消耗了其經濟成果,拉低人均gdp。反觀孟加拉國,近十年來由於新增人口速度放緩,經濟表現就相對較好,去年人均gdp已超過巴基斯坦。
為了抓住時間窗口,化「人口焦慮」為「人口紅利」,印度政府早已開始採取行動。
林民旺指出,印度已開始「補短板」,發展基礎設施,改善軟環境,吸引外資進入製造業等印度人口密集型產業。莫迪2014年上台後,就推出「印度製造」計劃,旨在將製造業佔印度gdp的比重從15%提升至25%。
但近年來,不僅製造業佔比不增反降,大環境也對印度發展不利。林民旺稱,近年來,全球化進程的倒退對印度來說並不是好事。印度主要承接的低端製造業機會正在流失。此外,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也給印度這類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帶來衝擊。
胡仕勝認為,印度要實現「人口紅利」,一方面要讓更多人接受高等級教育,提高人口素質,為優質服務業和未來中高端製造業帶來紅利。工程師等理工科人才的增多,也會對印度未來的數字經濟有所助力。另一方面,印度也要抓緊時間發展中低端製造業,激活農村地區處於貧困線上下的低收入勞動力,「否則,印度經濟就會成為『兩張皮』,高的越來越高,低的仍在原地踏步。」
《紐約時報》分析稱,中國曾找到通過出口驅動型的製造業實現變革性增長的方式。印度未能複製該模式,也尚未提出實現更多增長的特色發展模式。無論結果如何,印度經濟都無法重演中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