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約2000字,閱讀需要3分鐘,歡迎評論和轉發
4月4日,北約迎來了第31個成員國芬蘭。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此前芬蘭遞交的有關加入北約的文件,已經得到了北約組織的認可。
芬蘭加入北約的所有程序都已經結束,北約同意芬蘭的加入。
就在斯托爾滕貝格宣布這一消息的同時,芬蘭國旗也迅速飄揚在北約總部。
芬蘭成功加入北約,在很多人看來是俄羅斯的一次重大外交失敗。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之所以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就是為了達成兩個主要的目標,即對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
當然,這兩個主要目標都離不開一個中心任務,那就是讓烏克蘭實現中立,取消其憲法中的有關加入北約的條款,徹底阻止北約的東擴可能。
在俄羅斯官方的表述中,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嚴重擠壓,是對俄羅斯生存的一次嚴重威脅,俄羅斯迫不得已,才需要採取反擊手段。
若烏克蘭加入北約,則北約可以在烏克蘭境內部署軍隊,相當於把槍口頂在了俄羅斯的腦門上,把炮架在了俄羅斯的邊境上,這是俄羅斯絕對無法容忍的。
然而頗有些諷刺的是,在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後,芬蘭和瑞典卻同時提交了加入北約的申請書。
俄羅斯沒能通過「閃電戰」打服烏克蘭,另外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讓兩個國家感覺到了不安。
俄羅斯沒能阻止北約東擴,反而又打出了兩個新北約國家,這似乎意味著俄羅斯慣常使用的,依靠軍事手段打破西方圍堵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而且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
如今,俄羅斯北部突然多出了1000多公里需要防守的邊界,俄羅斯的軍隊也有些不夠用了。
俄羅斯在歷次的裁軍中,之所以將軍隊的規模逐步縮減到了100萬人,是綜合考量過了俄羅斯面對的戰略環境。
俄軍不夠用了,俄羅斯被迫做出反應,那就是通過相關的法律,要求增加武裝部隊的總人數。
為此,俄羅斯將重建列寧格勒軍區,該軍區將組建新的摩步旅和空天部隊,以應對芬蘭方向可能出現的軍事威脅。
總的來說,俄羅斯通過特別軍事行動非但沒有達成預想的目標,反而使自己的安全狀況進一步惡化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答案還沒有這麼簡單。
第一,芬蘭加入北約的主要動機是為了自保,而不是主動進攻俄羅斯。
在蘇芬戰爭當中,芬蘭已經把關鍵的卡雷利亞地峽割讓給了蘇聯,而這塊地峽如今也成為了俄羅斯領土。
卡雷利阿地峽的地形非常特殊,該地區易守難攻,不管是俄羅斯還是芬蘭的其中任何一方,只要掌握了這塊地區,都能獲得不小的戰略優勢。
雖然芬蘭已經加入北約,但卡雷利阿地峽還始終掌握在俄羅斯手中。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芬蘭想要加入北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俄羅斯對芬蘭來一場類似的特別軍事行動,芬蘭不謀求主動對俄羅斯採取軍事行動。
畢竟一旦加入北約,芬蘭就受到了北約集體安全條款的保護。因此不管是加入前還是加入後,芬蘭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第二,北約國家也絕非鐵板一塊,北約的集體意志經常不能約束每一個成員國的所有行為,芬蘭加入北約後如何對俄採取行動,還有待觀察。
例如在這次俄烏戰爭當中,美國要求北約國家對俄羅斯實行制裁,但在這件事情上,不同的國家也採取了不同的態度。
比如瑞士此前一直是永久中立國,但開戰不久瑞士就放棄了自己的中立地位,加入到了對俄羅斯的制裁中,這讓很多國家大跌眼鏡。
如果永久中立國都能在一些特殊事件中轉變立場,那麼恐怕這個永久中立國的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了。
另外一方面,即使美國給足了壓力,還是有北約國家不聽美國指揮。
例如土耳其和匈牙利也是北約國家,但是他們在制裁俄羅斯這件事情上,似乎與北約的集體意志有嚴重的分歧。
土耳其曾多次拒絕制裁俄羅斯,但為了不得罪北約和美國,也迫不得已給烏克蘭送去了一些武器裝備。
土耳其和匈牙利的態度,絕對不如波蘭那樣積極主動,說明這些國家也並不願意被捲入到俄烏之間的衝突中。
我們都知道,不管這次戰爭是否爆發,北約置俄羅斯於死地的心思從來就沒有消失過,但俄烏戰爭顯然加速了這個過程。
俄羅斯到底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呢?軍事手段不行了,那就得用別的方法,什麼方法呢,那就得看看中國的辦法了。
我們看一看俄羅斯的國徽就知道了。俄羅斯的國徽是雙頭鷹,在俄羅斯的性格中,一半是偏西方的,另外一半則是偏東方的。
俄羅斯人嚮往西方歐洲國家,但又始終無法融入歐洲。
俄羅斯民族在歷史上曾被蒙古統治,基因裡帶有不少東方人的行事風格,這種個性的雜糅,讓俄羅斯人的性格始終處於一種矛盾的平衡中。
既然向西這條路走不通了,那麼俄羅斯倒不如好好考慮一下如何向東看的問題。
俄羅斯想破局,唯一的辦法就是和中國合作。中國打破西方霸權,不依靠軍事手段,這是俄羅斯需要向中國學習的。
中俄之間有共同的戰略目標,那就是打破美國的全球霸權。儘管在一些小的目標上,中俄之間也存在一些分歧,但並不影響中俄之間戰略大方向上的共同點。
俄羅斯有大量的資源,而中國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如果兩個強國聯起手來,打破美國霸權指日可待。
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北約也不會永久存在。
只要中俄打破美國的霸權,那麼北約這樣的組織早晚也會有解散的一天。
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既然有各國紛紛加入北約的一天,那麼早晚有一天,他們也會紛紛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