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北半球寒冬將至,全世界能源需求也開始旺盛起來,儘管歐洲今年搶購的天然氣勉強夠用,但隨著整體需求增大,能源危機仍然沒有解除。
而就在歐洲還在為採購天然氣四處奔波的時候,中國和卡達突然簽署長達27年的天然氣供應協議,這一下子讓歐洲人再也坐不住了,紛紛開始抱怨來年的買方市場或將更加激烈。
就在11月25日,德媒《焦點》雜誌的記者,在採訪時問了德國總理朔爾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德國沒能像中國那樣,和卡達簽署長期供應天然氣的協議。
面對這個犀利的問題,朔爾茨給出了一個閃爍其詞的答覆,那就是他認為記者的這個說法不對,德國企業其實正在仔細認真的推動相關的談判,不過朔爾茨卻並未對於談判的細節和進展,給出更多的答覆。
對於朔爾茨的表態,德國人顯然是不滿意的,雖然說卡達的天然氣有177.7億噸的探明儲量,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但畢竟受到開採和供需能力的影響,誰先到誰先得。眼看中國和卡達的協議,已然落到了筆頭上,進入了執行環節中,這對於本身就因拋棄俄羅斯天然氣而面臨能源危機的德國來說,顯然已經落後了。
於是在採訪之後,德國媒體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那就是隨著中國等大宗能源市場開始通過長期協議採購能源,歐洲尋「氣」之路變得更難了。卡達可以利用這些保價保量的交易,對歐洲消費者帶來壓力,這擠壓了歐洲可以操縱的空間。
德媒的預感,無疑是正確的,能源市場留給歐洲的機會的確不多了。不過造成這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中國等其他進口國的競爭與搶購,而是因為歐洲出於自身問題拒絕長期協議供應,並屢屢修改合同,這使得其與各能源出口國的利益相悖,導致協議僵持不下。
對於卡達等大宗能源商品出口國來說,天然氣作為硬通貨,以及未來清潔能源的趨勢,不會愁賣不出去,但重要的是,客戶市場的長期穩定。
然而,歐洲自從烏克蘭衝突開始以來,不論是出於意識形態強行掐斷與俄羅斯的能源關係,還是執行依附美國的政策,都讓世界看到了其不理智、不穩定和軟弱的一面。再加上其在能源合同談判問題上屢屢挑三揀四,總是以自身利益優先,顯然這樣的一個歐洲,在各個資源國家心目中大打折扣。
而反觀人口更多、市場更大、需求更強、政治更理性、局勢更穩定的東亞東南亞,顯然成為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再加上世界政治重心正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多極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以及澳大利亞、俄羅斯、伊朗等同行的能源出口競爭,這都決定了海灣這些能源國家必須優先爭取亞洲客戶,尤其是中國的市場。
一面是對為自己供氣50年的俄羅斯都敢下狠手的歐洲,另一面是直接敢簽署27年長期協議合同的中國,到底誰才是能源國家可靠的合作夥伴,現實已然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