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機上不能抽煙,這是眾所知周的事情。但如果回到幾十年前,在飛機上抽煙就如喝水、吃飯一樣平常。就在上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飛機上仍設有煙灰缸暗格,換登機牌時工作人員會問你是吸煙。如果你說吸煙,那你就有可能獲得五隻裝的小盒香煙作為「點心」。
翻看西方國家的老照片,經常有上流人士在客艙內吞雲吐霧的畫面,就連空姐在無聊或乏累時,也會點燃一支香煙用以消遣。那個年月,沒人認為在客艙吸煙是什麼不對的行為,反倒認為不讓吸煙才是不對的。
然而隨著一系列空難的發生,人們逐漸意識到,在飛機上吸煙也許會要了自己和所有人的命。1973年7月11日,巴西里約格蘭德航空公司一架從里約熱內盧飛往巴黎的航班上,由於一名乘客將未熄滅的煙頭扔進垃圾桶而引發火災。飛機在空中燃燒,有目擊者還以為是敵國發射的導彈。最終飛機在巴黎奧利機場墜毀,有123人(一說128人)死於這場因小小煙頭而引發的空難。
而這次墜機事故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風波,儘管巴西所有的航空公司因此事件而全面禁止在機艙內吸煙,但別的國家卻不以為然,就連日本這種發達國家,也沒有引起格外重視。
1982年12月24日,民航2311號班機即將抵達廣州白雲機場時,一位乘客把未徹底熄滅的煙頭丟在座椅下,煙頭引燃座椅,導致煙霧四起,飛機緊急降落後,機艙內出現明火,機艙門因故障一時打不開,最終導致25名乘客不幸喪生,另有33名乘客燒傷。
此後,在世界各地因抽煙引發的空難層出不窮,逐漸引起重視。到了1993年,幾乎所有國家的航班都禁止在機艙內吸煙,但一些國際航班為了照顧乘客,特意規划出吸煙區,以供煙癮發作的乘客享受香煙的美妙。
1998年,一名叫漢森的美國乘客在搭乘奧林匹克航空時,由於他對二手煙過敏,於是要求換座位。縱使吸煙區密封再好,煙味也會傳到艙內。在數次要求換座位無果後,漢森出現過敏反應,緊急救治無效後死亡。漢森的家人跟奧林匹航空打了6年官司,最終獲得70萬美元的賠償。
鑒於這起官司,航空公司乾脆徹底取消了吸煙區,乘客縱使飽受煙癮發作之苦,也只能熬著。時至2000年,全球航空公司除古巴外,全部實施飛機禁煙令。古巴之所以如此頑固,是因為他們擔心沒人會買他們的古巴雪茄,因此一直未實施禁煙令。到了2014年,因為有乘客在吸雪茄時不慎燙到其他乘客,古巴不得不宣布航班禁煙令。
儘管機艙內不允許乘客吸煙,但多數國家的駕駛員是不受禁煙令影響的,他們可以在駕駛艙內舒舒坦坦的叼著煙捲「美」一口。之所以不禁止駕駛員吸煙,是為了避免飛機駕駛員因長時間無法抽煙而影響注意力,出現情緒波動等癥狀。
但隨著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駕駛員吸煙也開始受到約束,一些國家逐漸取消對駕駛員的「優待」,哪怕是電子煙也不允許。
就在去年,還發生過一次因抽電子煙引發的事故。去年7月13日CA106航班因為副駕駛員吸電子煙,為防止煙霧進入客艙,想關閉循環風扇卻誤關了空調,導致客艙出現缺氧。這位副駕駛員因此事而丟掉了高薪工作,更連累機長一塊跟著丟了飯碗。
儘管我們經常看到關於空難的新聞報道,但到目前為止,飛機仍是最為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因此不用有過多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