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寧可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都是美國霸權的典型特徵。在搶奪法國武器訂單、與英澳合夥針對法國這件事上,美國將「唯利是圖,盟友靠邊」這句話,展現得可謂淋漓盡致。
然而,越來越多的跡象卻表明,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的情況下,美國引以為傲的霸權主義,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
這一次,美國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德國、歐盟和印度的強烈不滿。
9月22日,至少有這麼2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事,馬克龍致電莫迪,印度選擇力挺法國。早在法國與美英澳鬧翻之後,印度就成為了英法爭相拉攏的對象。
為什麼?
因為「人傻錢多」的印度,正打算與別國合作研製第五代戰機的發動機,一開始,印度想的是獲取法國「陣風」戰機的核心技術,但英國卻告訴印度,願在印度本土研發、生產發動機,且印度可以參與這一過程。
這意味著,為了搶法國訂單,英國打算向印度提供更多的承諾。
問題在於,印度並不相信美英。
馬克龍與莫迪強調,接下來,兩國將在印太地區展開「聯合行動」,法國承諾,在工業和軍事等領域,法國可以幫印度加強戰略自主權。
最意味深長的,是法國的那句「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法印將共同維護印太地區穩定」。莫迪在聲明中表示,馬克龍是他的好朋友,並強調印度渴望與法國加強合作。
法國和印度一致認為,國際秩序應該是多邊而非單邊的,霸權主義終究是行不通的。
法印的互相示好,至少有3個信號。
1,對於美英印度的確受夠了。這些年來,自詡為「人權捍衛者」的英美,隔三岔五就得干涉印度內政,甚至多次釋放「如果新德里不聽話,就會制裁印度」的強硬信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法德歐盟對印度就好多了,既然如此,印度為什麼支持美英?
2,對於美英的真實面目,印度有著深刻認知,且莫迪並不想選邊站。一開始,拜登留給印度的選擇,是「親美還是親俄」,現在好了,美國和歐盟鬧翻了,印度也就不用在美歐與俄羅斯之間選邊站了。
換句話說,美歐衝突升級是符合印度利益的,莫迪當然不會幫著美英澳對付歐盟。
3,印度很擔心成為下一個法國。以美國從不甘心吃虧、白宮動輒就翻臉的風格,說不準哪天,印度就會被美國出賣,到時怎麼辦?
簡而言之,莫迪與法國保持友好往來,可以給印度多提供一條退路,等到美印鬧翻後,印度至少可以求助法德歐盟。
由此可見,莫迪的確很擅長縱橫捭闔。
第二件事,拜登公開「羞辱」約翰遜。9月21日,法國外長在聯合國大會上痛斥美國「唯利是圖,置盟友利益於不顧,背後對法國捅刀子」之後,不甘示弱的白宮,選擇了取消「美英法德」會談。
然而,拜登卻與約翰遜舉行了單邊會晤,而馬克龍與默克爾都在歐盟。
可就在此時,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
在與約翰遜會談時,不知為何原因,白宮人員突然打斷了約翰遜的講話,然後場面就陷入了混亂。
很快,美國就傳出了「拜登與約翰遜產生分歧」、「美國不願與英國達成自貿協定」的消息。
至於「白宮人員為什麼切斷約翰遜講話」,目前仍然是未知數,有觀點認為,拜登當時很可能出問題了。
但不管如何,約翰遜都是不遠萬里、不辭勞累趕赴美國的,遵守外交禮儀也好,彰顯美國大國風度也好,拜登都不應該讓白宮人員中斷約翰遜講話,因為這等同於公開「羞辱」約翰遜。
不管怎麼說,約翰遜都是英國首相,在最親的盟友美國那裡,卻遭到了如此對待,怎能不讓英國民眾和美國盟友失望?
在這之前,因為拜登不記得莫里森名字、直接喊莫里森「澳大利亞的那個傢伙」這件事,澳大利亞民眾也曾痛斥美國「自以為是」。
別忘了,法德歐盟正在與美國較勁,馬克龍默克爾都憋了一肚子氣,拜登在此時讓約翰遜丟面子,豈不是告訴世界:美國從來不在乎盟友感受,包括英國澳大利亞?
世界局勢變化之刻,的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拜登的對外戰略仍然在不斷改變。
且看美國接下來怎麼出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