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博物館雇了一群貓員工,開放遊客領養,退休了還能去貓咖養老

一個法國人去世了,根據他的遺囑,他的遺產被分為好幾份,除了留給家人的部分,有一筆錢被要求捐贈給一間博物館裡養的貓,這令博物館主任感動不已。

這間博物館就是俄羅斯著名的冬宮。

冬宮曾是俄羅斯沙皇的皇宮,始建於1754年至1762年,當年它在俄羅斯地位極高,以至於有這樣的規定:聖彼得堡所有的建築物都不能比冬宮高。

現在的冬宮經過重建,已經變成了俄羅斯文物博物館,除了擁有眾多文物之外,對喜歡貓咪的遊客來說,這裡也是不錯的擼貓聖地。

冬宮養貓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在位之時,冬宮就有了貓。冬宮的第一隻貓叫做瓦西里(Vasily),傳說是彼得一世特別從某個商人那裡買下來,並且要求一定要養在冬宮裡的,專門用來對付老鼠。

到了1745年,彼得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彼得羅夫納(Elizaveta Petrovna)更是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冬宮的貓必須來自俄羅斯喀山地區。傳說喀山貓素質優秀,捕鼠水平一流,擁有「能為家庭帶來財富」的美譽。這項法令的頒布,讓喀山貓的地位又上了一個檔次。

後來凱瑟琳二世把住在冬宮的貓分成了兩個等級,高級的是用來做觀賞的寵物貓,住在室內,低級的則是專供抓老鼠的貓,住在室外,這一傳統延續到了現在。

冬宮養貓的歷史在二戰時期有了短暫的休止,在持續了871天的列寧格勒大封鎖中,冬宮所有的貓全都死了,被改造成防空洞的冬宮裡,成了老鼠的天堂,當時的市場上,一隻貓的價值和一條麵包相當。

好不容易捱到戰爭結束,馬上就有5000隻貓被重新引入聖彼得堡,將這裡的居民從鼠患中拯救了出來。

現在改造成博物館的冬宮依然保留了養貓的傳統,而且貓咪依然分為兩個階層:負責裝點博物館的「貴族」貓咪們養尊處優,有自己的貓碗、貓窩、貓廁所,住在博物館各場館中,而負責抓老鼠的「僱員」貓咪們,則每天忙碌地穿梭於博物館的院子、閣樓和地下室。

別看「僱員」貓咪好像很辛苦,它們卻擁有另外兩項福利:其一是遊客們可以選擇對眼緣的「僱員」貓咪,在冬宮每年開放的特別日子裡,領養這隻「僱員」貓咪,並且獲得一份「冬宮貓的主人」證書,以及終生免費參觀冬宮的資格。

如果「僱員」貓咪到年老時還沒被領養,則有另一項福利,它們可以退休,然後到指定的貓咖或貓咪博物館裡安享晚年。可以說冬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們為這些貓咪考慮得十分周到了。

當然,為了防止貓咪破壞珍貴的文物或文件,冬宮的一些特別的房間,比如閱覽室之類的地方,是禁止貓咪們出入的。這些常年住在冬宮的貓咪,早已默默學會了在這間博物館的生存之道,它們悠然地和工作人員、文物、遊客一起,成為冬宮博物館的重要一部分。

為了保護這些捕鼠功臣,冬宮博物館的院子里甚至有一個特別的交通標示,寫著「小心貓」,冬宮博物館的停車場要求所有車輛只能以人類步行的速度駕駛,而且不能隨意鳴笛,避免驚嚇或傷害到那些在院子里散步曬太陽的貓咪們。

現在很多博物館裡都飼養了貓咪,有時候貓咪的關注度甚至超過了博物館本身,比如說故宮貓。

一方面,這些貓咪能夠幫助工作人員捉老鼠,間接保護了建築和文物,一方面貓咪的存在又能為遊客們增添觀賞的樂趣,使得博物館這本來稍顯死板的地方多了幾分生機,另一方面也能為博物館帶來不少話題,可以說是貓和人類相處的絕佳典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