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不吃貓肉?其實古人試過,李時珍早就留下了答案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中華美食。我國是美食之鄉,古往今來,人們創造出琳琅滿目,不勝枚數的美味佳肴,民以食為天,古人非常注重飲食,這也是古人熱愛生活的一種體現。

中華美食有著非常複雜的體系,僅僅是烹飪方式,就有很多種,例如溜、燜、燒、汆、蒸、炸、燴、扒、燉、爆、炒等等。

貓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動物,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貓並不罕見,在古代,也不乏喜歡養貓的人,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宋朝的詩人陸遊,陸遊在其《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道:「風卷江湖雨闇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詩中所說的「狸奴」,便是貓了。

人們常將貓與狗並談,相比於貓,狗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在古代,人們有吃食狗肉的,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神話傳說中的濟公和尚,濟公愛吃狗肉還愛喝酒,認為「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

那麼,為何人們的食譜中,沒有貓肉呢?中國人為什麼不吃貓肉?答案有以下幾點:

其一、其實古人試過,李時珍早就留下了答案,在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中,就曾記載過貓肉,認為「貓熱性,味酸,無毒」,根據李時珍的描述,貓肉的口味並不佳,既柴、又苦、還酸,並不適合作為食物。

其二、除了貓肉口味難嚼之外,貓還有許多不適合當食材的特點,例如貓行動敏捷,難以捕捉,例如貓桀驁不馴,兇猛異常,例如貓體型瘦弱無肉等等,更主要的是,古人養貓,多用於捕捉老鼠,貓是老鼠的天敵,而老鼠生活在滿是細菌、病毒的環境當中,這也導致人們不敢食用貓肉,畢竟在古代,鼠疫是相當可怕的。

其三,最後,不得不提及貓的神秘,貓行動敏捷,神出鬼沒,在古人眼中,認為貓是非常具有靈性的動物,坊間素有「玄貓」、「貓有九條命」的說法,出於對貓靈氣的敬畏,人們便不敢打貓肉的主意,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甚至很多地方,在家貓死後,會有將家貓的屍體掛在樹上的做法。

總結:

時至今日,養貓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養貓並不是為了捕捉老鼠,貓成為了人們的寵物,陪伴著人們。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