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改寫「從魚到人」演化史

9月29日,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中國志留紀早期最古老完整有頜脊椎動物》,作為封面論文在《自然》發表,在有頜類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團隊在秀山新發現並命名了志留紀早期魚化石組合「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其中發現的古魚化石不僅數量眾多、種類齊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包含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完整的有頜脊椎動物化石記錄,為解決這一時期有頜脊椎動物的隱秘輻射提供關鍵見解。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的發現在古生物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展示了志留紀魚群特別是有頜類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36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在華南地區欣欣向榮;到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並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並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國際古脊椎動物學會前主席、澳大利亞弗林德斯(Flinders)大學John Long教授了解了團隊的上述工作後,撰文稱「這確實是令人驚嘆、改變演化格局的化石發現,改寫了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史的幾乎所有方面」。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中包括最新發現的3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盾皮魚類的奇蹟秀山魚,軟骨魚類的蠕紋沈氏棘魚和盔甲魚類的靈動土家魚。(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受訪者供圖)

來源: 科技日報